潘國森

「港獨」和「台獨」的鬼話,催生香港台灣兩地大量無知小娃娃。

過去幾年連綿的暴動,我們見到年輕暴民如癡若狂地武力破壞自己的家園。這「東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是他們父祖輩努力經營、給他們坐享其成的果實。

八零後都不過是30來歲的年紀,1997年回歸時還未算真的懂事。港娃對港英殖民時代真實社會面貌的認識,大多是聽來的,沒有親身經歷過些什麼。

今天反特區政府的宣傳材料,一面倒地認為港英時代的成就,完全得力於港英制度,又鼓吹回歸後「中國因素」破壞了香港原有的優良風俗,由是窒礙了香港的發展云云。實情當然不是如此這般!

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香港進入回歸前的13年「過渡期」,港英和後來的親英政治力量沒有停過鼓吹英國人留下的制度是何等優越。隨便可以列出一張清單:一是文官制度(Civil Service);二是普通法的司法獨立(Judicial Independence);三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經濟哲學;四是英式政治制度。

「文官制度」在香港稱為「公務員制度」,本質是廢除軍人和貴族的特權,任用經過考試選拔的「文官」。這個制度其實抄自中國的科舉制度。台灣受人尊敬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曾有言:「一流人才應該進政府,否則會變成三流人才管一流人才。」現實卻讓香港人意想不到,現在中國內地大量第一流的人才都以進入政府做公務員為擇業首選。三流人管一流人的情況將會絕跡於神州大地。

英國「西敏寺模式」(Westminster System)政制的重點在於行政主導、國會至上而不是三權分立。回歸後許多人錯解「司法獨立」,再加虛構的「三權分立」,結果是司法部門嚴重侵害特區政府的行政權。

如果「東方之珠」的光輝全賴有英制,為什麼英國近20年經濟和國力卻每況愈下?

香港經濟行而英國不行,足證香港還有別的有利條件。英國交回祖輩強佔的香港,失去了「會下金蛋的鵝」(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今天許多暴力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曾否知道過去英國殖民地者從香港得過些什麼好處!英人對「港鵝」並無感情或愛,他們要金鵝下的金蛋。小朋友不知道「英國祖家」不斷把用到殘破的舊物,以高價賣給香港殖民地。如果英國的制度和管治文化這麼卓越,為什麼英國會出現「脫歐鬧劇」?此舉還有極大可能讓英國瓦解呢!

香港過去的成就,除了英制和英文化之外,更重要是「中國因素」和「中國人因素」。前者是位處珠江口中國南大門的「地利」,後者是香港佔九成以上華裔居民的「人和」。近年許多香港娃娃受到蠱惑,竟然仇恨起父母之邦、父母之族,人和既失,焉能不墮落沉淪?

「英國不行」的各種原因是個學術問題,香港過去行而現在不那麼行,卻是我們要鄭重面對的生存問題。願追求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小朋友多多考察,萬勿輕易革命。

讀文匯報PDF版面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