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FT中文網的溫馨提示:如您對FT中文網的內容感興趣,請在蘋果應用商店或華為應用市場搜索「FT中文網」,下載FT中文網的官方應用,付費訂閱。祝您使用愉快!
7月7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因近半年來層出不斷的個人醜聞和對歐政策的瞻前顧後,終於辭去保守黨領袖的職務,繼續作為「臨時首相」主持政府工作到9月5日。與日前中國國內媒體報導稱約翰遜被迫辭職不同,事實上,因他個人任期內私德不良,濫用公款,屢次違反新冠防疫規則,執意因歐洲事務違反國際公約,保守黨黨內對他怨聲載道,相位早已不保。
經過兩周多輪黨內投票角逐,前財相蘇納克和現外長特拉斯最終成為競爭保守黨新一屆領袖的兩位候選人。筆者認為,目前選情並不明朗,兩位候選人各有優劣。最重要的原因則是,英國保守黨黨內生態極其複雜,黨內小團體林立。尤其是,涉及英歐關係的議題一直是黨內分歧的焦點。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因處理英歐關係不善,五任保守黨首相接連下野,其中也包括約翰遜。退歐公投六年內,英國政壇不斷更換領導人,一個公投和保守黨黨內頗有影響力的「歐洲研究小組」(European Research Group)已經消耗了三位保守黨首相。接下來不論蘇納克或特拉斯接替相位,保守黨能否再次贏得2024年大選,都是未知數。
六年間政界的屢次「折騰」,讓英國社會裂痕滿滿,新冠疫情肆虐也讓本身就拮据的英國公共財政資源捉襟見肘。筆者認為,此次保守黨黨內選舉聚焦於如何重振英國國內經濟,而中國關注的中英關係和英國外交事務雖有提及,卻並不是黨內選舉的主要議題。
縱觀兩位候選人的第一場電視辯論,焦點全部放在:政府是否應當減稅;是否應當增加公共財政支出;如何有效抑制通貨膨脹和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英國在2022年是「七國集團」中經濟表現最差的國家。兩位候選人在是否增收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上意見相左,吵得不可開交。這既是保守黨立黨路線之爭,也是宏觀經濟政策之爭。
前財長蘇納克力主先控制通脹,維持今年已經增加的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恢復公共財政的韌性。而現外長特拉斯卻一直堅持保守黨的一貫經濟原則:(1)減稅降費;(2)降低公共財政支出;維持一個不干涉市場的「小政府」,這被特拉斯本人標榜為「堅持撒切爾主義」。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特拉斯的這種政策與英國目前經濟現狀相悖,只會惡化通貨膨脹。
因大部分保守黨黨員家境優渥,擁有多套房產,收入水平遠遠高於英國家庭收入平均水平,新的增稅政策對這部分人影響最大。許多保守黨黨員對蘇納克擔任財相時的增稅政策極為不滿,這次算是找到機會通過投特拉斯的票來取消增稅,對蘇納克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但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英國公共財政廣泛用於防疫,疫苗採購和為暫時失業的人補發工資(furlough),早已不能應付其他常用開支,比如增加公共醫療設施支出。蘇納克只能通過增稅這個辦法把花出去的錢收回來,拆東牆,補西牆。
而今年2月爆發的烏克蘭戰爭讓本來就因退歐而上升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再次翻倍上漲,通貨膨脹已經接近10%,英國普通民眾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可政府也沒有更多的錢能發,只能依靠增稅來籌資。如果特拉斯最終勝選,仔細研究英國的財政狀況,減稅的政策空間也會大大減少。
再觀外交政策,儘管這次黨內選舉不是大選,外交政策相關的話題並沒有過於吸引人的眼球,但因為兩位候選人在約翰遜政府里任職而且參與了外交政策的制定,所以不論誰接下來當首相,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都會有很強的延續性。
外交大臣特拉斯極力倡導「價值觀外交」,並使之成為「全球不列顛」(Global Britain)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英國政府發布的《競爭時代的全球不列顛:綜合戰略、外交、安全、發展援助和防務評估報告》中仔細地定義了「全球不列顛」,即退出歐盟的英國不止是一個歐洲區域性大國,而是想讓自己的影響力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和昔日的大英帝國頗為形似。
筆者認為,英國政府對烏克蘭目前的軍事援助,「向印太地區傾斜」 (Tilt to Indo-Pacific),以及「美英澳核潛艇 (AUKUS)結盟」,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對烏軍事援助,打擊俄羅斯,可以讓英國繼續插手歐洲安全事務,維持自身在北約和歐盟里的重要影響。而「向印太地區傾斜」則是與美國和印太地區盟友進行軍事戰略上的遙相呼應,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
在涉華議題上,筆者對中英關係在下屆政府任內得到改善並不樂觀,約翰遜的辭職不代表英國政府對華強硬的終結。在電視辯論和社交媒體上,特拉斯攻擊蘇納克在擔任財相時對華「軟弱」而積極推動中英財金對話。而蘇納克急忙承諾,當上首相後會比特拉斯對華更加強硬,針對中國對英投資會有更加嚴格的審查。所以,不論誰入主唐寧街,英國對華政策這種「對抗」的基調不會改變,相反,兩位候選人目前對中國的態度,會鼓勵對華強硬的保守黨議員更加強調「對抗」。
畢竟中英關係受美國影響太大,倫敦也會與華盛頓在對華立場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前任首相特蕾莎•梅和約翰遜的內閣閣員中,也鮮有政府要員和后座議員願意積極處理雙邊關係。自英國退歐公投以來,兩任英國首相的對華政策都缺乏延續性,部門利益與黨派爭鬥錯綜複雜。內閣、外交部、國防部與國際貿易部的涉華看法不一,各執一詞。在野黨工黨與執政黨保守黨之間在對華政策上看法幾乎沒有差異。
在處理英歐關係上,筆者認為,英歐關係會出現一些轉圜。約翰遜作為堅定的退歐派,寧可違反英歐雙方在2020年底達成的退歐協議,也要與歐盟在北愛爾蘭邊界問題上爭論不休。而特拉斯和蘇納克都打算至少在語言上緩和與歐盟的關係。特拉斯是「留歐派」,而蘇納克則是「退歐派」。但兩人都意識到在目前國際大環境下,維持一個還算友好的英歐關係,對英國自身經濟和國際地位都有幫助。
再看保守黨本身,因2019年大選,保守黨議員佔英國議會的絕對多數,所以本次黨內選舉就決定誰能坐上英國首相的寶座。接下來一個月里,黨內選舉最終結果由17萬保守黨黨員決定,但大多數黨員都是年齡50歲以上,屬於居住在英國南部的中產階級白人家庭。這一類人的政治觀念並不能代表全英國6000多萬老百姓。而且一些保守黨黨員寧願接受一位英國白人女性黨魁,也不願接受一個有色人種人士領導(蘇納克是印度裔)。
「80後」的蘇納克本人簡歷過於優秀,他的妻子又是億萬富翁,加上之前參與了「逼宮」約翰遜下台,讓許多普通黨員對他不大信任。而特拉斯本人儘管受到許多黨內大佬的支持,也有一定從政經驗,但她奇怪的口音,違反經濟規律的「減稅政策」,和之前作為自由民主黨黨員的歷史,也無法讓許多保守黨黨員信任她,認為她無法帶領本黨贏得下次大選。
蘇納克和特拉斯兩人都畢業於牛津大學政治、經濟和哲學專業(PPE),這個被英國大眾戲稱為首相預備班的專業。筆者曾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講授過這個專業,熟悉這個專業學生的特點,就是能說會道,只要抓到足夠的論據,得出自圓其說的結論即可,許多英國政客包括約翰遜在內都深諳此道,也用於政府決策。但治國和寫本科論文有著天差地別,需要領導人認清國內現實,對症下藥。無論最終誰拿到了唐寧街10號的那把鑰匙,英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局和保守黨內黨爭的一地雞毛,都不是隨便找到論據就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
(註:作者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 高級研究員于潔博士。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