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新冠疫情及財政危機,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下稱英協)近期擬關閉歐洲、北美等全球合共20個分部,當中包括比利時、美國、阿富汗和澳洲,在這些國家部份日後或只會透過網上繼續經營。英國脫歐後約翰遜政府出台了「全球化英國」(Global Britain)策略,如今在不少地區關閉這個對外交流官方機構,是否與理想有點背道而馳?

是次英協大幅削減職位及關閉辦事處,主因是來自英語教育和考試收入於疫情期間大幅減少,不少英語課程和考試皆因疫情而無法開辦。去年疫情的高峰期間,英協全球44間英語學校和195間考試中心一度要需要停運,佔比高達九成。另外,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不少國家早已將英語列入教育課程,也導致對英協的需求有所減少。

據知情人士透露,歐洲是今次削減的「重災區」,除了可能關閉比利時的辦事處,或同時會削減波斯尼亞、克羅地亞、科索沃、黑山、馬耳他等多個歐洲國家的員工數目,部份地區會改為僅提供網上課程。外界還估計英協於阿富汗、智利、納米比亞、塞拉利昂、南蘇丹和烏拉圭等地的辦事處亦快將關閉。

保守黨議員John Baron表示:「可能關閉的辦事處或介乎5到20間,但即使只是5間,也將是英協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關閉。」

疫情恐令英協關閉全球多個辦事處。(British Council)

疫情挫收入 轉型數碼化

英協目前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政府整筆撥款、海外發展援助與及商業收入。原本,英國政府計劃在每年對英協的1.61億英鎊(約17億港元)撥款中額外提供2600萬英鎊(約2.75億港元)的緊急撥款,惟不久卻決定減少1800萬英鎊(約1.91億港元)。此外,基於今次疫情造成的財務困難,該組織還會從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獲得兩筆總值2.45億英鎊(約25.95億港元)的商業貸款,但相關細節未確定。

當局指出,英協的商業營收截至今年7月僅回復至疫情前水平的50%左右,預測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完全恢復。目前,該組織還正考慮削減兩成的英國和海外僱員,以舒緩財政壓力。英國前外交及聯邦事務部亞洲事務大臣、現不管部國務大臣Nigel Adams強調:「疫情對英協的運營造成了破壞性影響,當局未來將幫助組織實現數碼化。」

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強調英協未來會實現數碼化。(Getty)

近百年機構 忽視歐洲成「敗筆」?

英協為英國政府於1934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附近,該組織已獲授皇家特許狀,是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贊助的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目前在全球過百個國家、逾200個城市設有分部。組織致力於促進英國文化、教育、國際關係的拓展和交流,除提供一般英語教學、英國期刊、留學情報及各類資訊外,還會提供免費諮詢服務及與外交機構建有合作計畫等,可說是英國外交政策重要的軟實力延伸。

2007年,英協宣布重點投資於中東、北非、中亞和南亞。而在過去10多年,組織也曾關閉部份戰略或商業重要性較少的辦事處,如斯威士蘭、厄瓜多爾、秘魯等,都屬零星的情況。

有意見認為英協發展有誤,圖為斯里蘭卡賈夫納辦事處。(Getty)

有意見認為英協的發展策略有誤,寧願花時間、資源在拉美、非洲等難以取得成功的國家開設辦事處,也不願在歐洲多花資源。這亦是英協和法國文化協會或歌德學院發展方向的不同,後二者在近年的發展雖同受疫情因素影響,惟未有因而遭到當局的削減資源。

自由民主黨議員Wendy Chamberlain敦促英國政府增加對英國文化協會的資助,以防止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關係進一步受損,政府將於10月27日制定未來幾年的支出計劃。她解釋:「這是我們向歐洲朋友和鄰國重申,即使英國已離開歐盟,但仍希望繼續保持密切夥伴關係。」

英協的大規模關門恐波及當局全球化英國的佈局。(Getty)

恐破壞「全球化英國」美夢?

英國政府一直強調,「脫歐」後將有機會與各國自由商簽貿易協定,打造「全球化的英國」,國家將獨立、自由地參與全球化進程,並擔當起國際自由貿易領袖的角色。

顧名思義,所謂的「全球化英國」,主要目的在於為英國卸下歐盟成員的角色,擴大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今年3月的未來發展報告指出,英國雖然仍會持續深度參與歐洲事務,但關注重點將會向印太地區傾斜;未來將強化與印太地區的往來,包括既是挑戰者又是競爭者的中國。英國脫歐後重點在於國際間重新締約結盟,其中又以經貿關係與戰略外交為兩個主要方向。

雖然,外界對「全球化英國」構想的評價不一。有人或許會批評英國放不下帝國的身段或強出頭介入他國事務;也有人質疑當今英國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與科技實力,重新推向國際舞台。但無論如何,英協在相關計劃下也必然是扮演重要角色之一。

Lord Peter Ricketts批評,削減英協辦事處的決定有悖常理。(Getty)

智囊組織英國外交政策小組(British Foreign Policy Group)主任Sophia Gaston表示,英協「在全球威權主義和原教旨主義抬頭之際」,扮演着傳播英國價值觀和促進國家利益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她指出:「全球化英國的計劃需要國家在世界各地外交曝光方面的大量投資,包括在歐洲鄰國。而這些深入各國社區的海外辦事處及文化機構,我們都不應低估它們促進國家影響力投射的作用。」

英國前國家安全顧問Lord Peter Ricketts更批評削減英協辦事處的決定有悖常理,他指出:「英國想成為軟實力的超級大國,其他任何有此雄心、並擁有我們的文化產業和語言吸引力,以及像英協般能實現它的國家,都會選擇注資。」

儘管英協的規模擴張或縮減並不全然反映英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實力,但卻反映英語及英國文化在全球流行多年後,同樣面樣現實的發展瓶頸,迎來多邊文化的挑戰,日後也許不再獨尊。

歐洲文化戰專題下篇: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