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國獨立245周年。美國獨立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畫時代意義,標誌著第一個全新的現代民主憲政共和國的開始。筆者在此簡單回顧一些軼聞趣事,表達對獨立日和開國元勛們的敬意。
美國獨立發生在7月4日嗎?關於「獨立宣言」的最普遍誤解之一,是它於1776年7月4日簽署。實際上,第二屆大陸會議1776年7月2日正式宣布獨立, 7月4日大陸會議批准獨立宣言最終文本, 直到8月2日才簽署完畢。因此,較真的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拒絕在7月4日慶祝獨立。
獨立宣言獲得一致通過嗎?理查德·亨利·李(Richard Henry Lee)1776年6月7日,向第二屆大陸會議提出第一個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決議案,得到約翰·亞當斯支持。7月4日,只有九個殖民地投票贊成通過獨立宣言。紐約州直到7月9日才簽署,賓夕法尼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投票否決,德拉華州猶豫不決。可見革命過程中出現保皇派、動搖派在所難免。
獨立宣言是誰寫的?儘管托馬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被稱為獨立宣言的作者,但確切而言他只是草擬者。美國大陸會議任命的五人委員會安排傑佛遜負責起草獨立宣言。該委員會還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羅伯特·利文斯頓和羅杰·謝爾曼。傑佛遜撰寫獨立宣言初稿後,經過委員會和大陸會議其他成員對草案進行86次修改,但傑佛遜的序言沒有被修改,從此流芳百世。當年傑佛遜只有33歲!
獨立宣言的簽署人是誰?共有56人簽署獨立宣言。最年長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當時已70歲了。獨立宣言的兩個最年輕簽署者都來自南卡羅來納州,托馬斯·林奇(Thomas Lynch Jr.)和愛德華·魯特里奇(Edward Rutledge)當時只有26歲。許多讀者以為華盛頓也參與簽署,其實沒有,因為當時他是前線的「叛軍」總司令。簽署者中8人出生於英國,其他均出生於13個殖民地,即所有大陸會議參與者都是英國國王的臣民。
獨立宣言簽署人中的「叛徒」:值得一提的有兩人,一,撰寫獨立宣言的委員會成員之一羅伯特·利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沒有參與簽署。他認為宣布獨立為時過早,拒絕簽署;二, 理查德·斯托克頓(Richard Stockton)幾個月後被英軍俘虜,宣布撤回自己的簽名,重新效忠國王。看來革命隊伍中總有意志不堅定者。
獨立宣言之後在紐約發生「騷亂」。1776年7月9日,獨立宣言副本送達紐約市。隨著數百艘英國海軍艦艇占領紐約港,身為大陸部隊司令的喬治·華盛頓在紐約市政廳前大聲朗讀獨立宣言。喧鬧的人群為宣言而歡呼鼓噪,然後開始英國保皇黨所指責的「騷亂」,推倒附近的喬治三世雕像,可謂「大逆不道的叛國行為」。
「裡通外國」和「國外勢力」:當時每個殖民地都將自己視為單一實體,就像四分五裂的歐洲小國。但為了對抗英國強大軍隊鎮壓,13個殖民地必須團結,否則必然被各個擊破。只有聯合一起獨立,才能贏得法國等國外勢力認可和支持。事實上,如果沒有法國大力支援和參戰,例如拉菲特(Lafayette)率軍參加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約克戰役,獨立戰爭勝負難料,至少曠日持久。怪不得在美國各地都有拉菲特大道。
實際為國王臣民的人為何變「叛國暴民」,宣布獨立?1765年通過「印花稅法」後的十年中,英國國王頒布一系列法律在殖民地遭強烈反對,引發英國國會是否有權未經殖民地議會同意就向殖民者徵稅的鬥爭。
從1775年4月18日英國軍隊在麻薩諸塞打響第一槍,到通過獨立宣言共442天,多數殖民者依然將自己視為英國臣民,分離獨立被認為是極端激進概念。但1775年10月喬治三世國王在國會宣布13個殖民地民眾是叛逆暴民,大部分殖民者開始轉為成立獨立國家。獨立宣言列舉國王罪行,最核心內容是繳稅卻沒有話語權(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13個殖民地獨立歷史,再次驗證恆古定律:統治者如果利令智昏,愚頑腐敗,暴力鎮壓,必然導致官逼民反。
獨立宣言樹立建國理念,序言無疑是精華所在,具改變歷史影響力。「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所有人都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美國建國理念並非只有個人自由和權利,開國元勛們建立一套全新的普世價值:人人平等,天賦人權,共和國體,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民眾認可,民眾有權利改變和更換政府。
這群「裡通外國的叛國暴徒們」並不是農民起義,沒有打江山、坐江山霸王意識,不是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強盜邏輯,他們想避免改朝換代、生靈塗炭的輪廻。美國獨立是人類歷史畫時代的一頁,從而開始第一個現代文明國家的歷程。
但自2016大選以來,美國民主憲政經歷南北內戰以來最嚴峻考驗,至今前途未卜。今天,我們紀念美國獨立日,慶祝一個全新國家的誕生,也為這個平等自由、民主憲政的燈塔而祈禱。(作者為資深金融營運風控專家,網路時評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