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夢想家與天賦者之間,我們這些普通人就像拙劣的模仿者,就算盡力跟上他們的節奏搖擺,也只是陪襯的影子吧!
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繼《簽名買賣人》出版後,最新小說《搖擺時代》上市!故事一開始,是「我」難堪地被老闆遣送回家鄉倫敦。再藉由對這個「我」的各種描述,漸漸清晰故事、畫面、音樂以及文化力量。《O:歐普拉雜誌》盛讚本書作者及作品:「史密斯令人興奮的文化洞察力從來沒有遮蔽她筆下人物的整體性,她對人物的觀察非常敏銳,讓人覺得她是親眼目睹了他們的生活。」(編按)
文/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
前言
這是我蒙受恥辱的第一天:送上回英國的飛機遣返老家,安排住進聖約翰伍德的臨時租屋處。公寓位在八樓,窗戶望出去是板球場。我想會挑這間公寓是因為有門衛,阻擋了任何打探。我待在屋子裡。廚房牆上的電話響了又響,但是我得到警告不許接聽,自己的手機也不准開。我看人家打板球,看得一頭霧水,無法真正轉移注意力,但還是勝過盯著這間一切都設計得十分中性的豪奢公寓內裝:所有顯而易見的角落都設計成弧形,iPhone似的。板球結束後,我端詳嵌在牆內的時髦咖啡機和兩張佛像的照片――一尊是黃銅菩薩、另一尊是木雕的――以及一張一頭大象跪在一個印度小男孩旁邊、男孩也跪著的照片。房間全是雅致的灰色,之間嶄新的走廊鋪著棕褐色羊毛線氈。我盯著羊毛線上的隆起。
兩天就這樣過去。第三天,門衛打電話上來說門廳沒人了。我看了一下放在流理臺上的手機,仍設定在飛航模式。我已經離線七十二小時,還記得自己覺得這可算是當代堅忍克己、精神耐力的典範。 我穿上夾克到樓下去,在大廳遇見了門衛,他趁機大發牢騷(妳不知道過去幾天這下面的情況,簡直像該死的皮卡迪利圓環!)儘管他的心態顯然很矛盾、甚至有點失望:騷動平息下來讓他很遺憾,畢竟在過去四十八小時他自覺是個重要人物。他自豪地跟我說,他叫好幾個人「改改他們的態度」,告訴某些人如果他們以為能夠闖過他這一關「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靠在他的辦公桌上聽他說話。離開英國太久了,許多簡單的口語如今聽起來很奇怪、近乎荒謬。我問他覺得晚上會不會有更多人來,他不這麼認為,因為從昨天起就沒人來過。我想知道如果有訪客來過夜是否安全。「我看不出來會有什麼問題,」他說,口氣讓我覺得自己的問題很蠢。「總是有後門嘛。」他嘆口氣。這時有個女人停下來問他,能否在她外出時幫她收乾洗回來的衣服,態度無禮、不耐,說話時眼睛也不看他,只是盯著他桌上的日曆,一個附有數位螢幕的灰色方塊,告知站在螢幕前的人現在的確切時刻,精確到秒。
今天是二○○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時間是十二點三十六分二十三秒。我轉身離開;門衛應付了那女人後,連忙從桌後走出來為我打開前門。他問我要去哪裡,我回說不知道。我走進城市。這是個完美的倫敦秋日午后,寒冷但明媚,在某些樹下有金黃的落葉。我走過板球場和清真寺,經過杜莎夫人蠟像館,順著古奇街往上走,再走下托特納姆宮路,穿過特拉法加廣場,最後發現自己到了堤岸,接著過橋。我想到了兩個年輕人,還是學生──走過這條橋時我經常想到他們──有天深夜他們在橋上遇到搶劫並被扔出欄杆外,掉進泰晤士河裡。一人倖存一人死亡。我始終想不通那人是如何活下來的,在漆黑的嚴寒、可怕的驚嚇中,腳上還穿著鞋子。一想到他,我就堅持走在橋的右手邊,靠近鐵路線,避免看向河水。抵達南岸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海報,宣傳下午一場與奧地利電影導演的「對談」活動,將於二十分鐘後在皇家節日音樂廳展開。我一時興起決定試著買張票。我走過去,還買得到頂層樓座最後一排的位子。我並未抱著太高的期望,只想暫時轉移注意力,別去想自己的問題,坐在黑暗中,聽他們討論我從未看過的電影。然而到節目中間時,導演請採訪者播放電影《搖擺時代》(Swing Time)裡的片段。這部電影我很熟,孩提時代看過一遍又一遍。我在座位上坐直了身子。眼前的大螢幕上,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與三個剪影共舞。可是他們跟不上他,節奏開始混亂。最後他們認輸,揮舞三隻左手擺出非常美式的「呸」手勢,然後走下舞臺。亞斯坦一個人繼續跳。我知道三個影子也全是佛雷‧亞斯坦。我小時候就知道了嗎?沒有別人會像那樣扒抓空氣,也沒有其他舞者像那樣子彎曲膝蓋。這時導演談到他對「純粹電影」的觀點,他將「純粹電影」定義為「光影之間相互作用,表現成一種節奏,隨著時間變化」,但我覺得這種思路既無聊又難懂。在他背後,同一段影片不知何故又播放了一次,我的雙腳隨著音樂節奏輕敲前面的座位;感覺身體格外輕盈,似乎突然湧起一種莫名的愉快。我失去了工作、某種形式的生活、隱私,然而比起看佛雷跳舞、身體跟上他精確的節奏所帶來的愉悅,那些事情都顯得微不足道。我感覺找不到自己肉體的位置,浮到身體上方盤旋,從非常遙遠的地方俯瞰我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人家描述吸食迷幻藥的經驗。我同時看遍自己過往的所有歲月,然而這些歲月並非一段經歷又一段經歷地層層堆積,築成某種實質的東西,恰恰相反。真相攤開在我面前:我總是試圖依附於他人的光芒,從來沒有自己的光。我感受到自己宛如某種影子。

作者: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5月1日
活動結束後,我穿過城市走回公寓,打電話給在附近咖啡館等候的拉明,告訴他警報解除。他也被掃地出門,但我沒讓他回塞內加爾的家,而是把他帶到倫敦這裡。十一點時他來了,穿著連帽上衣,以免有照相機。大廳沒人。戴著兜帽的他看起來甚至更年輕迷人,至於我,發現心中對他沒有真正的感情似乎有點可恥。事後,我們並肩躺在床上,各自抱著筆記型電腦,為了逃避查看電子郵件,我利用谷歌上網搜尋,起先漫無目的,後來有了目標:我要尋找《搖擺時代》的那段影片。我想秀給拉明看,我很好奇想知道他的看法,他本身現在是位舞者,但是他說他不曾看過或聽過亞斯坦。當那段影片播放時,他在床上坐直身體皺起眉頭。我幾乎不明白我們在看什麼:黑臉的佛雷‧亞斯坦。在皇家節日音樂廳時,我坐在頂層樓座又沒戴眼鏡,而且這一幕開場是從遠景拍攝亞斯坦。但是這些都無法真正解釋我如何將兒時的影像從記憶中抹去:翻白的眼珠、白手套、柏貞格式的咧嘴笑。我覺得自己非常愚蠢,關上筆電睡覺。隔天早晨我很早醒來,把拉明留在床上,急著到廚房去打開手機。我預期會有數百封訊息,甚至數千,但是只有也許三十。艾咪曾經一天寄給我上百封訊息,而今我終於領悟到艾咪再也不會發給我任何訊息了。我為何花這麼長的時間才明白如此明顯的事實,我不知道。我往下捲動令人沮喪的清單──一個遠房親戚、幾個朋友、好幾名記者。我發現一個標題是:婊子。
那封訊息的郵件地址是由毫無意義的數字與字母組成,附件的影片無法打開。訊息正文只有一句話: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妳的真面目了。這是抱持堅定的正義信念、滿懷惡意的七歲小女孩可能會寫的那種留言。當然──倘若你能夠忽視時光的流逝──這封信的本質正是如此。
●本文摘選自大塊文化出版之《搖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