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台灣更爆發社區感染,公衛專家陳秀熙指出,近期疫情主要受英國變種病毒影響,統計顯示,英國株佔各大洲診者比率,從最低南美洲佔32%,到最高歐洲佔75%,且變種病毒造成重症與死亡是加劇,而全世界是地球村,任何一個國家無法置身事外,台灣機師群聚感染事件就是代表,面對社區感染,台灣民眾要堅持信心,繼續配合政府NPI(非藥物介入措施),做好防疫措施。
全球疫情嚴重,新冠肺炎自2019年12月由中國蔓延至全球,截至今天(5/12)為止,已造成超過已造成超過1億5943萬人染疫、逾331.5萬人死亡。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帶領團隊,今天透過線上直播說明國際疫情,並分析台灣疫情。
陳秀熙分析,本周的全球疫情,印度單周發生率仍為最高,其次為南美洲及歐洲,但歐洲疫情比上周有下降趨勢,以南美洲及歐洲單周死亡率偏高,全球疫苗施打部分,增加幅度仍持平,但歐洲本周施打有加速趨勢。
♦英國變異株讓各國無法置身事外
陳秀熙表示,本周非洲致死率比較高,除通報問題外,變種病毒加劇重症,這是大家要非常注意與提高警覺,因為從台灣的機師群聚感染事件,這隻變種病毒造成重症與死亡是加劇,從全球病毒變異演化分布,目前英國株也是最大宗,從最低南美洲佔32%,到歐洲佔75%,任何一個國家無法置身事外,因為變種病毒在不同國家侵入,全世界是一個地球村。
有關美國疫情,陳秀熙表示,美國本周疫情趨緩,多數地區已解封,至少施打一劑疫苗的施打率為46%,施打率明顯趨緩,是否能達到群體免疫仍有其不確定性。美國總統拜登訂定出施打目標,預計在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完成70%成年人至少注射一劑,加上美國近期境內輕人確診病例及重症住院人數增加,拜登呼籲年輕人能盡快施打疫苗,抵抗變種病毒;但學者預估,美國要達到群體免疫可能性低,主因是變種病毒關係,要透過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必須由當初施打率60到70%,提升到80至90%。
♦印度第二波疫情主攻30至50歲成人
在亞洲疫情部分,陳秀熙說,印度目前疫情持續惡化,因主要是有兩種變種病毒肆虐,其一為目前印度占比最多的B.1.617 雙重突變株,增加免疫逃脫機會,現已遍布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等國,另一變種病毒為B.1.618三變異變種病毒,過去已證實此變異有較弱的中和抗體濃度及免疫逃脫情形,易使得RT-PCR無法檢測到,推測為造成病情急遽惡化的原因之一。
另陳秀熙分析,印度第二波疫情較第一波疫情不同之處為蔓延至鄉村地區,主要影響30至50歲年輕人且感染後死亡率提升;另外又由於2021年初疫情趨緩防疫逐漸鬆懈,對疫情再起缺乏應變措施、醫療系統嚴重超過負荷,使得疫情持續嚴峻,而印度鄰近國家也隨著印度疫情上升而上漲,尤其是尼泊爾及斯里蘭卡等國。
♦變種株傳播力更強 未落實防疫措施恐增群聚感染
在台灣部分,陳秀熙指出,2020年底變種病毒的出現,對於無症狀及症狀前期傳播力的影響,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家庭群聚傳播力研究顯示,若指標個案感染英國株,對於症狀前期的傳播力為非英國株的3.41倍,對無症狀則為1.91倍,均顯示英國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更強,所以沒有做好NPI措施,將增加群聚感染機會。
台灣目前雖有牛津AZ疫苗,但之前施打意願普遍不高,陳秀熙指出,從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已知,牛津疫苗可有效降低67%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以及預防100%住院,在蘇格蘭第四期上市後監測結果顯示,施打一劑可降低88%住院風險,代表牛津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及住院的比例,因應目前變種病毒的影響。
在輝瑞疫苗部分,陳秀熙表示,輝瑞疫苗在卡達的第四期上市後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12月21日開始全國疫苗施打後,截至今年3月31日,已有13.6%接種至少一劑疫苗(38.6萬人)、9.4%兩劑完成接種(26.5萬人),在1月出開始出現英國株、2月中出現南非株,在3月7日後,確診個案幾乎都是變種病毒,整體有45%為英國株、50%為南非株,而在施打兩劑疫苗14天後,顯示對英國株可下降90%感染風險及100%重症及死亡,至於南非株可下降75%感染風險及100%重症及死亡。
陳秀熙提醒,對於AZ疫苗兩劑間隔時間,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AZ疫苗在施打間隔超過八周以上才能有較好的保護力,施打間隔若超過12周,效益顯著高於少於6周的疫苗效益,兩者分別為81%及55%。對照目前台灣有兩名施打牛津疫苗後確診的機師,分別在施打疫苗後9天及5天出現症狀,代表疫苗施打後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出現保護力,若期間沒有做好NPI仍可能因此感染。(許敏溶/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