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國已淪為二等國家,但英國一直沒有忘懷「日不落國」的光輝,之前不肯被歐盟綁住,執意要「脫歐」,也是要追尋獨立自主的外交。如今加入美國為首的「印太戰略」,同樣也有到底在追求什麼國家戰略和利益的色彩。

英國反對黨對執政的保守黨好大喜功,很不以為然。他們強調英國力量有限,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英國最有名的外交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就建議,英國既然不能作為全球強權(great power),但英國人善於外交折衝,至少可以做為全球掮客(global broker)。

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建議包括:不要脫歐之後,樣樣政策與歐盟作對,應該把歐盟當成自己的奧援與後盾;不要沉溺在過去,要光榮的獨立,反而要巧妙運用自己的軟實力與外交網絡,做國際正面作用的促成者。

今年6月的七大工業國峰會(G7),輪由英國主辦,也是英國發揮影響力的最好機會。這是疫情以來,各國元首高峰會首度以實體方式進行,同時也是拜登總統上任以來首次海外旅行;對首相強生來說,可以藉此彰顯英美兩國盎格魯薩克遜同文同種的「特殊關係」,讓英國以主角之姿,再度躍上世界舞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英國外相拉布在3日聯合記者會,鋪陳這次峰會的重點:即強化既有聯盟,並且尋求志同道合的新盟友,抗衡來自中國和俄羅斯對開放社會與國際秩序的挑戰。

拉布首先強調,倫敦與華盛頓對北京挑戰的看法一致;布林肯也呼應,稱英美之間的「特殊關係」,沒有國家比英國更能成為美國的緊密夥伴與盟友;但美英同時要擴大志同道合的夥伴陣營。

這次G7會議,作為東道主的英國還特別邀請不是G7成員的澳洲、印度、南非與韓國與會,「是因為我們看到那些分享共同價值觀、想捍衛多邊體系的志同道合國家需求,已經與日俱增」,這也在幫拜登實現其競選時的政見:召開「民主峰會」,協調應對中國的政策。

可是為了不讓中國與俄羅斯認為,英美正籌組與他們對抗的新聯盟,布林肯特別澄清,美國的目的並非要遏制、阻擋和壓制中國,而是要維護這個以規則為基礎、中國正在挑戰的世界秩序。而且美國希望與俄羅斯能有更穩定的關係,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俄羅斯總統普亭如何行動,特別是在烏克蘭議題上。

英國在3月中旬公布的外交與國防政策評估,已開始偏向印太區域,希望加強英國外交與軍事的存在,以發揮平衡中國的作用。最明確的表徵是,英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率領多艘軍艦,已於5月1日啟程航向亞太區域,這是英國航母戰鬥群自1978年以來,首次進行海外巡航演習。

伊麗莎白女王號排水量達6.5萬噸,幾乎是此前英國「無敵」級航母的三倍;它採用獨創的雙艦島設計,可以極大提升運作效率,還可搭載40架以上F-35B隱形戰鬥機,整體作戰能力僅次於美國超級航母,遠高過中國「遼寧號」和「山東號」。

英國媒體稱,這個航母戰鬥群是自福克蘭戰役以來,英國最強大的艦艇編隊,隨行艦艇包括兩艘導彈驅逐艦、兩艘護衛艦和一艘綜合補給艦、一艘油料補給艦及一艘配備「戰斧」巡弋導彈的攻擊型核潛艦。

不過軍事專家質疑其真實戰力。由於英國軍費不足和美國交貨遲緩,該航母此行僅搭載八架F-35B戰機,僅是滿載的五分之一;此外,該航母服役以來問題不斷,作為全新航母,首次巡航就是為期七個月的遠航,外界懷疑它能否完成預定航程。

英國航母亞洲之行,明顯具有和美國共同牽制中國的意味。但英國也非常小心,雖然與美、日、韓都會有聯合操演,航母和戰機也會在日本協助下保養,但倫敦早就經過外交管道通知北京,英國航母此行不會行經台灣海峽,即使進入南海,不會進入中國人工島礁12浬範圍內;換句話說,伊麗莎白女王號不會像美國軍艦挑釁中方,做「自由航行」,而是為了替美英聯盟助勢而已。

伊索寓言中有「狐假虎威」的故事,正好可描寫現在英國與美國的關係。對英國來說最不智的,莫過於與中國直接對抗。不過,英國面對中國撕毀香港主權交接協議、否定英國發給港人的BNO護照效力,自然也點滴在心,面臨美國要求效忠的壓力,作為聯盟中的夥伴,英國恐怕也身不由己。

英國 美國 中國

上一則

一洲焦點/「G7到D10」抗中聯盟形成、臉書續禁川普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