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外界預期,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會議結果顯示Fed完全沒有要放鬆支持經濟復甦的力道。連最愛放炮的國際貨幣基金(IMF)上調今年全球GDP增長預測到百分之六之際,仍繼續呼籲發達國家不要太快撤出寬鬆?這讓印鈔無底線的美國更加師出有名,可把美元世界裡的一場遊戲一場夢玩得更加淋漓盡致。
最可憐的就是巴西、俄羅斯及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它們心中的最痛就是資金外流。不過幾個月前,美國的通膨陰霾揮之不去,逼得它們擔心二○一三年的新興市場拋售潮─「Taper Tantrum緊縮恐慌」會重演,只好紛紛調升利息,誰能料到第二波新冠疫情卻突然席捲巴西、印度這些新興市場區域。
拜登上任以來,美國似乎很好的利用了疫情,讓美元體系為美國的「重建美好」定了錨,不但讓紓困刺激更加理所當然,疫情反撲只是讓美國在整個遊戲競賽裡更加得心應手。
美元體系真的這麼厲害?從經濟面來說,美國經濟的疫後復甦及拜登推出的一系列刺激計畫都在支撐美元走強。另外,外匯走強是個相對概念,如果市場預測美元會下跌,對應的歐元和英鎊就應該大幅走強。但歐盟防疫的進退失據及英國脫歐的歹戲拖棚讓我們明白,歐元與英鎊的走強基本上就是緣木求魚。
最後讓美元屹立不搖的經濟因素當然就是避險偏好。以史為鑒,美元常常一開始伴隨風險出現而走弱,但卻更常因危機確定而大幅走強,原因無他,就是這個世界沒有比美元更適合避險的貨幣了。
所以,美元即使偶爾走軟,但長期肯定還是穩如泰山,為什麼?這就牽涉到了政治面。今天的「美元體系」靠著三個機制在運行:一是商品美元還流機制。中、日、德這些「貿易國家」向美出口賺取美元後,注定得將其中大部分再回借給美國。只要美元是全球的清算、結算貨幣和主要資本市場的交易貨幣,你不借錢給它,它就會自己印鈔,而美元一旦貶值就會讓你的外匯存底縮水,最後還不利你的出口產業發展。你說這是不是「貿易國家」的悲哀?
第二個機制是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關閉「黃金視窗」,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美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確保自身儲備貨幣的地位。為此,美國迅速找到了石油這種工業血液,聯合阿拉伯國家建立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這意味著你若想進口石油就必須用美元支付,所以不能不儲備美元。
最後就是美國對外債務的本幣計價機制。美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對外債務是以美元計價,事實上,美國在二○○八年危機後已經搞了四次量化寬鬆。「美國衰落」是一個偽命題,只要美國對外發債仍繼續使用美元標價,而不是改用歐元、英鎊、日元或者人民幣,那美國衰落就不會發生,美元體系就仍將牢不可破,全球的遊戲規則還是美國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