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過去兩年英國成為港人主要移民國家,不少港人關注英國新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台譯「特拉斯」)對中國及香港的政策。研究重點包括英國外交政策的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Krzysztof Sliwinski透過電郵回覆《中央社》查詢時表示,卓慧思有可能延續便利港人移英的BNO簽證計劃,但也要權衡與中國的關係。
英國新首相卓慧思被視為「抗中鷹派」,今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紀念日前夕,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卓慧思表示,香港國安法讓北京有條件系統性地攻擊應屬於香港的權利和自由,選舉名存實亡。她又指,英國對香港的義務並未在1997年就終止,將持續捍衛香港民眾的權利與自由。
卓慧思又提到,許多香港人被迫離家尋求自由環境,英國因此推出新的移民管道,目前已有超過12萬名持「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港人利用此管道申請來英。英國官方此前公布,已批准超過11萬宗申請。
Krzysztof Sliwinski表示,在所有民主體制中,從政者傾向競選時說一套,當選後做另一套,這是因為當他們當選後,會接觸一些機密資料,對事情有更全面的看法,以及他們意識到其決定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責任及潛在影響。他們也會受到不同方面的壓力及遊說,在這情況下,他們的考慮會實際得多。
對於港人最關心的BNO問題,英國政府會否延長BNO簽證計劃,及會否推出更多政策協助在港及在英的港人,Krzysztof Sliwinski表示,這完全有可能,但也取決於英政府平衡不同方面的利益及國家的價值觀。
他說,例如對大型企業而言,有大量勞動力當然較好,所以跨國公司及金融機構一般會支持BNO計劃。但另一方面,卓慧思也要權衡英國外交政策上的道德立場與中國的關係,特別是經濟方面,中國是世界工廠,對世界供應鏈有很大影響。
110名跨黨派英國國會議員此前聯署,要求審查涉及「侵犯香港人權的中港官員」位於英國的資產,以便日後執行制裁。
對於卓慧思會否加強制裁香港或中國官員,Krzysztof Sliwinski引述英國著名政治家兼前首相Palmerston名言,「我們(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我們也沒有永遠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而追隨這些利益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在過去數個世紀以來,在涉及歐洲政治時英國多次改變其路線。
他說,他猜測有些制裁是可能的,但這些制裁可能僅具象徵意義,旨在表現某種道德立場,而不是有效地「懲罰」任何人,畢竟經濟制裁往往會適得其反,就像歐洲國家制裁俄羅斯後出現能源危機。
有分析認為英國國內面對高通脹及高能源價格等問題,相信卓慧思未來會集中處理國內問題而多於外交事務。
不過,Krzysztof Sliwinski表示,英國今個冬季面對能源價格上升、通脹、高失業率及經濟停滯的問題,而很多政府會透過外交手段,將公眾視線由國內轉移到國外問題,如果俄羅斯及烏克蘭的戰爭繼續,他相信唐寧街10號很有可能會將公眾焦點轉移在這些方向上。
中共20大將於下月舉行,這是否對中英關係有所影響,Krzysztof Sliwinski直言,自己一向很少留意政治家發表的聲明或宣言,最重要是他們採取什麼行動,很多時候國與國之間都傾向維持現狀。
新聞來源:
相關文章: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一場新冠肺炎改變了許多過往生態,各大產業加快數位推進步伐,金融保險業也趁著這波浪潮,展現數位轉型的決心與魄力,尤其網路投保不受地域影響,在數位工具的創新與輔助下,愈來愈受消費者歡迎。
高達8成民眾樂見保險產業數位化

資料來源:TNLR議題調查中心
根據TNLR與錠嵂保險經紀人今年6月所做的《網路洽詢保險意願調查報告》顯示,多數受訪者對於保險產業數位化持正面態度,且網路與數位工具已愈來愈重要,已有將近一半的民眾(47.8%)會使用網路作為得知保險訊息的管道,即使是習慣業務員解說的族群,也有高達8成(75.4%)民眾認同數位工具能輔助業務員幫助他了解保險資訊,樂於接受可能的新功能。

資料來源:TNLR議題研究中心
尤其,民眾在選購保險產品時,產品是否符合需求是首要考量,價格考量僅是第二。TNLR市調也顯示,網路平台吸引民眾洽詢保險商品的主要原因,即是能更清楚了解產品、透明報價,以及查詢持有保險的便利性。4成(39%)的受訪者都曾在網路平台洽詢過保險,多數(72.2%)使用智慧型手機洽詢,並且他們相對更重視自行完成保險組合、加速購買流程,而未曾購買的受訪者,6成(60.9%)則是因為習慣業務員親自解說,相對更為重視查詢已持有保險的便利性。
根據調查顯示,若開放可於網路購買壽險與醫療險,有4成(43.2%)民眾會增加在網路洽詢保險的意願,倘使再進一步分析,針對曾在網路洽詢過的族群,網路洽詢意願則會增加高達6成(58.2%)。
不過,現行台灣在網路購買保險的法規相較其他國家卻是嚴格許多,不像其他國家的保險從業人員可以在網路上比較或建議保險商品,台灣是明文禁止的,有不少(48.3%)民眾認為這樣會使得自身權益受損。特別是在疫情過後,高達6成(56.9%)民眾支持延續疫情間「線上投保」取代「親見親簽」政策。
甚至,近7成(66.1%)民眾認為如果有一個保險數位工具,只需拍攝保單上傳網路就能提供保單健檢功能,有助於瞭解自身保障。尤其是過往已網路洽詢過的族群,高達8成(79.9%)認為對自身保障的瞭解有幫助,不曾在網路洽詢保險的族群也有半數(57.2)認同。
從TNLR市調來看,可見大多數受訪者對於保險產業數位化持正面態度,且認可此一發展將加速投保效率,甚至減少成本。不過,也有許多受訪者認為,還是要有一個專業的保險人員能提供諮詢,並帶來有溫度的個人化體驗。

Photo Credit: Shutter Stock
根據TNLR市調,消費者期待保險數位化能帶來的效益,主要包括:節省親見投保時間、智慧推薦產品、智慧推薦業務員、線上保單健檢,保險業者若能克服技術挑戰,提供良好的數位服務體驗,勢必能獲得消費者青睞。
近一步細看調查結果,6成(60.8%)受訪者未來可能在網路平台洽詢保險商品,而曾在網路洽詢過保險者更高達8成(82.1%)未來可能繼續使用網路洽詢保險。不少(61.9%)民眾也期待,未來若有一個網站只要輸入相關需求條件之後,就能提出推薦的保險組合,特別是曾利用網路洽詢過的族群,近8成(78.4%)對此感到興趣。
保險經紀人公司數位轉型,對消費者帶來的多方益處
總觀來看,市調結果說明了民眾對於保險服務數位化的需求,這不僅考驗保險業者數位化的進程,也代表保險業務工作必須隨著現代生活與時俱進出現變革。保險產業數位化,除了企業內部營運效率提升,終究是要為消費者帶來有感體驗。
事實上,錠嵂保經早在2017年便已開始超前部署,持續精進保險科技發展。例如,已完成開發保經代業界第一家的人工智慧行動客服系統「i 鵲寶智能客服」,透過反問式及關聯引導,協助業務員隨時查詢各項所需資訊,以利給保戶最即時的回覆與幫助;又例如「錠嵂AI智能保單健診系統」,拍攝保單內容後,按一鍵直接上傳至系統,就能快速為保戶提供保單健診服務。
尤其,錠嵂保經於2021年宣示數位轉型年後,便推出一系列數位工具,試圖重新打造保險交易場景,與AI智能技術公司、台壽保合作產出「AI健康分」APP,結合健保存摺的就診紀錄及AI數據運算分析,利用數據演算法,替民眾訂製專屬健康評估及預測風險。
雖然相對於保險公司,錠嵂保經資本與規模較小,錠嵂保險經紀人公司卻積極投入為保險產業數位化打前鋒,結合數位化的效率與保經優勢,為客戶提供最適切的服務,也希望能為保險產業數位轉型帶來實際的助益。
保險產業發展的下一步:保險經紀人、數位化服務
若綜合TNLR的調查結果,可歸納出兩個小結。其一:保險產業數位化是必然趨勢,也是消費者所期待的發展;其二:在提供客觀個人化保險服務面,不受特定保險公司限制的保險經紀人,有機會受到愈來愈多消費者青睞。
而保險經紀人公司多能以客戶為中心,針對民眾的投保需求、保障缺口,分析多家保單,從多家保險商品中,給予精準保險規劃建議,規劃出一套最適合也較完善的保障內容。若再輔以運用數位科技工具,更能站在第一線業務員角色提供便捷且高效的保險服務,持續帶給民眾完善的保險服務、展現保障的功能與價值。

Photo Credit: Shutter Stock
例如錠嵂保經,雖然本質為經銷商,卻可提供各家不同壽險/產險公司的保單服務,替消費者精算設計出最合適的保單;此外,也能不受到單一保險公司的壓力,為客戶據理力爭要求理賠。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像錠嵂保險經紀人公司這樣資本規模不比大型保險公司,背後沒有大財團可仰賴,但在保險產業數位化的里程上,卻也更能靈活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