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和8月,對於英國人民來說,是最黑暗的時刻。春天以來,俄烏戰爭之後,通膨愈來愈嚴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7月遇到天乾物燥,世紀熱浪來襲。然而,面對如此的危機,因為強生首相辭職,群龍無首,黨內精英競逐首相大位,無暇顧及民生內政。

去年正式脫歐之後,最難過的炎炎夏日,沒有首相的當家做主,英國迎來的將是,執政黨從2016年脫歐公投的六年以來,第四位的保守黨首相。相較於1979年到2010年的期間,同樣只有四位首相(保守黨的柴契爾和梅傑,工黨的布萊爾和布朗),保守黨的精英折損,已經因為脫歐而重創。

由於大多數內閣閣員近乎集體辭職,強生首相7月7日宣布辭卸黨揆,引發議會內閣制在憲政上的爭議:「國會多數黨的黨揆,就是首相(閣揆)」(反之亦然,首相必須是國會多數黨的黨揆)。換言之,不具備保守黨黨揆身分的強生,並沒有資格擔任首相的職務。為此,保守黨以信任投票,反擊工黨發動的不信任案,保住強生做為「看守內閣」的首相資格,直到新任黨揆9月5日出任首相為止。

這次的茶壺內風暴,起源於財政大臣蘇納克在7月5日率先提出辭呈,數十位閣員迅速跟進辭職,強生首相被迫辭掉黨揆,參選登記結束於7月12日,並從隔天開始正式的競選過程。儘管7月25日第一次的辯論,因為主持人暈倒而半途結束,並不影響最後出線的兩位參選人的短兵相接。依據英國保守黨的規則:每位有志於大位者,要有20個同黨下議院議員的支持;接下來進行一輪一輪的議員投票,一輪淘汰一位參選人,得票少於30票者,都會被汰除;一直淘汰到只有兩位為止;最後,再由黨員投票(含通訊投票),贏的人出任黨揆,同時也成為下一任的首相。

保守黨的下議院議員投票,排名第一的財長蘇納克(Rishi Sunak),今年42歲(1980年),是第三代的南亞移民家境富裕,擁有牛津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學位,出身於金融界。此外,他的岳父是印度的億萬富翁,家有恆產,是很典型的保守黨精英。

而做為女性的外長,今年47歲的川斯(Liz Truss),在俄烏戰爭過程的發言內容,是強生內閣的鷹派代表。這樣的強硬形象,反而讓她完整、豐富的從政資歷,不為外界所知。同樣是牛津大學畢業,典型的保守黨精英;她過去十年,從柯麥隆、梅伊、到強生內閣,分別做過環境大臣、司法大臣、乃至於外交大臣。

強生在國會的告別演說,向繼任者提出四個建議:親美;援助烏克蘭;減稅;以及疫情鬆綁。然而在後強生時代,又會如何發展,可以從以下幾點個觀察。

其一,誰的政策主張,更能夠延續強勢抗中,堅決支持烏克蘭的路線。其二,誰能受到十幾萬保守黨員的青睞,部分取決於強生的支持與否,部分則與政策主張,是否受到歡迎有關。其三,繼任大位者,要有能力解決目前亟須面對的問題,包括愈來愈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可長可短,但卻不是操之在我。

再者,從新首相就任的100天,聖誕節與新年的短期,乃至於明年此時的中期,要如何重振疫情過後的民生經濟,提出「救生民於水火」的因應對策。以及英國脫歐之後,雖然積極配合美國的外交政策,但是,最終還是沒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進入美國市場,以彌縫失去歐洲市場的重大經貿議題。

過去對於「硬脫歐」,蘇納克十分堅決,川斯則到最後才支持;目前對於「親美,更抗中」的國家走向,川斯十分堅決,蘇納克則進入黨員投票階段之前,才提出強力抗中的政策主張。兩人最重要的差異,除了性別和種族以外,主要有兩點:川斯主張減稅,並舉債支應暫時性停徵現有的綠色能源稅;蘇納克則希望先控制住通膨,然後再談減稅的問題。

有鑒於經濟社會問題,層面複雜,糾結難解,兩者程度上的差別,在於政策的優先順序,輕重緩急。對於新首相上任後第一年的重責大任,無論是誰勝出上任,所提出因應對策的優先順序為何,面對的都是前途未卜,徬徨不安的人民,以及瞬息萬變的世界。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