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洛夫格羅夫爵士(Sir Stephen Lovegrove)說,西方因為與俄羅斯和中國沒有展開足夠的對話,面臨核戰爭的危險。

7月27日由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舉行的一次線上活動中,洛夫格羅夫爵士發表講話,對目前的國際局勢發出警告。

洛夫格羅夫爵士說,敵對大國在冷戰時期彼此之間更了解對方,而今天缺乏對話使誤判的可能性更大。他提出既要增強自身威懾力,同時又要加強軍備控制。

洛夫格羅夫爵士此番演講,正值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之前。這是美、中兩位領導人自今年3月以來的首次通話。

預計他們將討論引發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台灣問題和川普時代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等敏感問題。

國際秩序

洛夫格羅夫爵士的演講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始。他說,在烏克蘭發生的一切展現出來的是冷戰後國際秩序繼承者之間展開的更為廣泛的競賽。

他說:「這場競賽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將決定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由中國、俄羅斯這樣在地區間咄咄逼人大國一心追求『強權即公理』卻不受約束限制的世界,還是一個所有國家都能確保其主權、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而且我們合作共同保護地球的世界。」

「隨著這場競賽的展開,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危險的新擴散時代,在這個時代,技術變革正在增加許多武器的破壞潛力,而這些武器系統也更容易獲得。」

「我們需要開始思考新的安全秩序。」

戰略穩定

洛夫格羅夫爵士認為,現在戰略穩定面臨危險,因為冷戰時期,戰略穩定受到威脅「基本上是可預測的、線性的過程,可以被監測和應對。」

「現在,我們面臨著更廣泛的戰略風險和升級途徑,這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所驅動的,包括快速的技術進步、向混合戰爭的轉變,以及在空間和網絡等新領域不斷擴大的競爭。」

他說使情況更加嚴重的是:「俄羅斯一再違反對核不擴散條約的承諾;中國擴大其核武庫和常規武器庫的速度和規模,而且中國對參與任何軍備控制協議表現出漫不經心」。

美英與盟國

洛夫格羅夫爵士在談到如何應對穩定所面對的危險時說,要從威懾和軍控兩個方面著手,採取更加廣泛和更為深入的方法

「在美國和英國,我們已經開始在威懾方法層面走向更深入的整合。從英國的角度來看,綜合威懾意味著匯總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等國家實力的所有槓桿以產生效果。綜合威懾也意味著在政府和社會中以更廣泛、更加聯合的方式工作。」

他說這意味著與合作伙伴更加緊密攜手,「通過北約,但也通過諸如澳英美聯盟(AUKUS)這樣的新組合,並加強我們與歐洲-大西洋、印度-太平洋和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的關係。」

「在一個侵略大國崇尚勢力範圍概念的時代,我們必須確保弱勢國家有能力保護自己,從而首先阻止侵略的發生。」

如何軍控

在如何控制軍備方面,他提到了四個原則:

  • 規範行為,不排除協商新的軍備協議;
  • 擴大對話範圍,除了與傳統核大國溝通,還與世界其他國家溝通;
  • 開始對話,建立互信應對虛假消息;
  • 盡早行動重建互信機制。

他說:「對話本身也有重要的內在價值。套用丘吉爾必須引用的一句話來說,我們要的是談來談去,而不是打來打去。」

「在冷戰期間,我們受益於一系列的談判和對話,增進了我們對蘇聯理論和能力的了解,反之亦然。這給了我們雙方更大的信心,不會誤判核戰爭。今天,我們對未來可能威脅到我們的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卻並沒有同樣的基礎。」

英媒反應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說,洛夫格羅夫爵士這一演講「體現英國立場趨於強硬」,警告說「世界可能不再有冷戰時期阻止與蘇聯爆發核戰爭的安全保障,提出中國與西方發生『不可控衝突』的可能前景。」

英國小報《每日郵報》報導說,洛夫格羅夫爵士的這一演講堪稱「里程碑」,他說「英國的敵人正在研發高科技武器和激光,同時大量儲藏化學武器和傳統巡航導彈」。

「國家安全顧問透露出對未來大型戰爭的害怕,因為信任已經打破,還說北京和莫斯科似乎很樂於漠視國際條約。」

《衛報》報導稱,洛夫格羅夫爵士讚揚了白宮與中國重新接觸的決定,但是同時也強調科技進步帶來的風險。

《泰晤士報》報導的標題是:「與敵人對話,不然有核戰爭危險」。報導說:西方有可能陷入與中國或俄羅斯的核衝突中,因為敵對大國之間的非正式溝通渠道已經崩潰了。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根據教育部統計,每年有超過20萬學生進入職場,今年更是首批00後,也就是Z世代首度進入職場。這群年輕人對於工作的想法跳脫傳統思維,認為工作首重成就感及發揮的舞台,也因此喜歡投入創意產業,如新創公司或是跟隨時代前進的品牌。

如根據微軟調查指出,Z世代重新定義「工作」的概念,由於傳統辦公室的文化和產業模式已經吸引不了他們,近62%的Z世代正打算創業或是投入新創產業。《富比士》專欄作家在「如何管理Z世代工作者」一文提出,Z世代對於工作價值已和過去不同,相較於升遷,給予創意、具挑戰性的任務以及即時的成就感回饋更吸引他們。

成長於數位時代,受創意鼓動爭相投入夢幻產業

Dcard是時下台灣青年著名的社交論壇之一,使用者高達500萬人。此平台以社群功能起家,讓學生能認識更多來自不同學校的朋友,此外Dcard也拓展觸角到電商平台、廣告等,透過論壇匯集大量Z世代年輕人,並運用Dcard大使分享合作產品,最後在平台上的電商進行販售。近來也在YouTube平台上發展許多特別企劃,如Dcard調查局、加班不孤單等單元,以Z世代年輕人的角度切入,也經營幕後工作人員及小編人設,讓Z世代看見Dcard工作者是如何發揮創意。Dcard一直打造青春、活力、校園的氛圍感,在近期的求職網調查中,也成為2022年新鮮人最心動工作之一。

Dcard跨足社群、廣告、電商等,也積極發展各種企劃,提供創意發揮的舞台,吸引年

Photo Credit:Dcard YouTube頻道

Dcard跨足社群、廣告、電商等,也積極發展各種企劃,提供創意發揮的舞台,吸引年輕人投入。

中國電商品牌小紅書,是中國Z世代女孩討論度最高的平台,主要提供創作者分享影片或圖文。使用者在初始註冊時就能選擇自身的喜好,程式會依據消費者的喜好進行推送文章,並將選擇相同喜好的使用者,組成社群,聚集共同話題使用者,再透過創作者們各種經營方式,加上全方位的實測影片,貼近大眾生活,吸引觀看的粉絲轉化成消費者,透過影片下方的產品連結,直接導入小紅書中的電商平台,成功吸引Z世代年輕人加入。目前擁有近3億的註冊用戶,成為Z世代不可或缺的平台,也吸引許多Z世代年輕人成為內容產製者,發展出各式如短影片、購物筆記、口碑行銷等,不僅提供年輕人發揮的空間,也是中國年輕人前仆後繼想要投入的公司。

電商完整培訓計畫培育產業人才,逾2,000位Z世代搶進創意搖籃

電商產業也是Z世代爭相想投入的產業之一,跟著時事脈動及科技發展的變動性,有很多發揮創意的空間。台灣電商如PChome在創意發想上也提供年輕人舞台,像是今年時報金犢獎的得獎作品,就是來自於中原大學商設系的團隊。他們以PChome既有的心禮節為主題,規劃出「八月心禮節,好個星期8!」行銷案,將PChome的心禮節再進化!

今年進入第四年的PChome心禮節,是將八月的三個重要節日,父親節、七夕、中元節包裝在一起的節慶檔期,以行銷策略造節也奠定PChome的品牌印象。中原大學的團隊融入自己對社會的觀察,在八月心禮節加上流浪動物節及祖父母節,最後更回到送給自己的「愛自己吧!」既完整傳達心禮節的概念,更發展出自己的創意,獲得評審的青睞。電商提供舞台激發年輕人發揮創意,讓Z世代從「好喜歡這個品牌」到「好想成為這個品牌的一份子」,也想看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體現在品牌行銷上,為產業界挹注新思維。

時報金犢獎今年度攜手PChome,以電商造節「心禮節」為題,推出行銷企劃奬,與Z

Photo Credit:爆米花數位

時報金犢獎今年度攜手PChome,以電商造節「心禮節」為題,推出行銷企劃奬,與Z世代一同翻轉電商新思維。

PChome看到年輕人大膽創新的優勢,持續培養年輕人的電商產業力,今年也持續擴大行之有年的實習生招募計畫,讓年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實務,找到發揮應用的機會。根據PChome統計,今年共計收到1,800多份履歷,較去年更多了近2成,更囊括商管、財金、資管、外語及傳播等不同領域的學生,突顯Z世代年輕人把電商視為夢幻產業,而完整的企業編制和經營電商豐富的經驗,也吸引年輕人爭相投入夢幻企業。

除了持續提供Z世代年輕人產學銜接的機會外,PChome也希望藉由企業的優勢提供年輕人和專業人才更多開闊視野的機會,例如預計將於下半年啟用A7智慧物流中心,身為台灣首座高密度導入AI人工智慧技術與全自動化倉儲設備的物流中心,提供許多培養AI專才的機會。PChome近來也宣布將擴大招聘AI核心技術應用、AI創新服務應用、AIoT智慧運籌等三大核心領域的專業人才,同時提供「物流人才育成獎學金」,讓相關領域的年輕人有機會進到目前台灣最先進的自動化物流中心實習,接觸世界級的設備和技術並獲得獎學金,全力扶植年輕世代,為電商產業注入新血。

電商品牌PChome全力扶植新世代,除了不斷優化實習生計畫外,也將招募專業人才,

Photo Credit:爆米花數位

電商品牌PChome全力扶植新世代,除了不斷優化實習生計畫外,也將招募專業人才,不斷為電商產業帶來新氣象。

Z世代年輕人樂於擁抱創意與挑戰,不怕競爭,只怕沒有舞台可以展現,若企業能提供經驗和資源,將會相得益彰,也為產業永續帶來更多正面效益。

本文章內容由「爆米花數位」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