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人口跌主因生育率 移民潮「觀感大於實數」
最新《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顯示,前年在港的學生,截至去年9月少了2.5萬人,他們不再留港讀中小學。蔡若蓮受訪時綜合解釋幾個原因致學生人口下降,包括生育率低、新來港計劃受疫情影響、家庭移民,當中移民因素涉及家庭考慮,「究竟是因為香港教育制度不好,還是覺得門檻低了?以前(移民)需達某一個經濟水平,現在BNO『5+1』計劃完全不需要,變相鼓勵家庭可能都會想想會否試一試?」
移民潮衝擊學界,蔡若蓮稱今次人口跌幅是「急斜」,強調生育率低是主因。她稱,中產家庭為主的學校移民情况較明顯,而移民潮不會集中個別一級,而是分佈不同班別,「perception(觀感)多過個實際數字」,因學生退學牽動「音樂椅」。
地區人口不均 學校遷區盼「軟着陸」
蔡若蓮稱,現時面對的是人口結構性下降,有別過往短期波幅,故不可用舊辦法處理新問題,現時採取的包括合併、停辦部分學校,將位於學額過多地區的學校,遷至新發展區等。被問到多少學校未來要停辦,她說不可簡單計,稱地區人口不均,分別有地區是「滿瀉」及「乾塘」,指明港島南區、東區學生不足已存在一段時間。
曾是中學校長的蔡若蓮說自己也是來自前線,「我會明白無這麼多學生,而這樣多的學額,個音樂椅,大家要搶,層層的吸(學生)」,對家長、學生而言是折騰。對於收生競爭較激烈地區,「有學校由年頭到年尾,老師、校長都要聚精會神做marketing(宣傳)去搶學生」,當家長見有入學機會,又會為子女「撲」學校。
有校長反映英文教師流失多
不止面對學生流失,學校亦面臨教師短缺,蔡若蓮稱,老師流失、選擇移民背後有各種原因,「未必不認同(本港制度),可能為了小朋友,如好多人走都說為下一代,有嘗試、探索闊點」。她提及有校長反映英文教師流失多,稱他們向來流失率較高,因轉跑道機會多,舉例他們會轉行做編輯、AO(政務主任)、秘書等,稱會密切留意趨勢,跟教師培訓機構聯絡,針對個別學科需求增辦課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