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英國《衛報》報導,過去被譽為全球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如今面臨Omicron疫情海嘯,衛生當局認為清零政策已不適用,轉為「與病毒共存」,試圖找出新模式。

前副總統、同時也是流行病學家的陳建仁博士接受《衛報》訪問時表示:「這是正確的決定,也是我們必須做的決定。」

報導指出,台灣2020年初實施邊境管制、嚴格疫調、社交距離和個人衛生措施,即使在疫苗和抗病毒治療藥物問世後,這些防疫措施還持續實施。

這些措施在2021年擊敗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Alpha和Delta變異株疫情,而在高傳染力變異株Omicron去(2021)年11月和12月開始在多國肆虐後,陳建仁和其他學者建議政府要開始轉變為和病毒共存。

陳建仁告訴《衛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當時決定我們應該在(幾個月後)加強劑覆蓋率達40-45%左右後實施,但Omicron不等人。」Omicron疫情3月開始在社區蔓延。

報導中表示,香港、台灣和中國是維持清零政策的最後三個主要經濟體。

香港清零失利,疫情嚴重。中國堅守清零政策推出對經濟造成傷害的封城措施,特別是在上海,目前還沒有結束的跡象,台灣似乎在看到兩種選項後,決定走第三條路,稱為「新台灣模式」(new Taiwanese model),亦即坦承無法遏阻Omicron蔓延,但可以力圖在疫情大流行初期階段(early pandemic-era phase)讓疫情曲線趨緩。

確診人數還在攀升,專家預期將在3周後攀抵高峰,預估最後將有高達350萬人確診,約1萬6000人染疫病歿。

隨著單日確診人數破3萬,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持續鬆綁防疫管制措施,取消實聯制,放寬隔離規定,同時呼籲民眾繼續戴口罩,盡量在家上班,減少群聚,鼓勵接種疫苗,若出現症狀趕緊快篩。也信賴民眾自行通報確診,並且自我居家隔離。

這些作法某種程度上發揮了作用。陳建仁告訴《衛報》,疫情致死率仍低於0.2%。超過99.75%確診病患是輕症或無症狀,民生和商業活動持續運行,沒有封城,也沒有恐慌。

由於台灣採取預先防範措施,解除確診強制住院的規定,醫院負荷並未超載。

香港當局同樣實施這項規定,導致染疫病患在這波疫情前已擠爆醫院,但台灣截至6日為止,只有44%的醫院加護病房滿床。

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表示,目前為止,台灣的分流措施「在紓解(醫院)壓力方面十分成功」。但他擔心,對付這波疫情這樣還不夠,並呼籲整合地方和區域服務,以增加醫護人力,減少醫院人潮。

顏慕庸說,政府的訊息「有傳遞出去且透明」,「民眾感到不滿的是快篩試劑供應不足,以及急診處人滿為患,但這些可以改善」。

不過,隨著確診人數節節攀升,各界批評也隨之而來,其中包括政府被動應變而不是主動採取預防措施。

顏慕庸表示,轉為和病毒共存是正確的方向。但目前的情況是「手腳跟不上大腦的指令」,「政府對於和Omicron海嘯共存的程序和準備沒有事先做好計畫」。

陳建仁指出,政府已在處理醫院的這些問題,但他承認,台灣沒有準備好充分供應快篩試劑,目前仍無足夠試劑。面對日增的批評,政府今(9)日轉而允許部分零售商店以市價出售非政府配售的快篩試劑。

顏慕庸說,疫情固然會帶來傷亡,但台灣已捱過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等到了疫苗、治療方法以及較溫和的病毒株。

報導中表示,台灣不再是零確診的模範生,但台灣希望可以找出某種模式,平靜穩定地轉變,在封鎖邊境2年多後,重新加入這個世界。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成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氣候快速變遷、全球暖化劇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巴黎氣候協議》主張各國政府應減少碳排、調整能源配比,以逐步朝向100%再生能源發電的綠色未來。天然氣被國際視為最佳橋接能源,台灣也計畫將燃氣發電佔比調升至50%、燃煤降至30%、綠能提高至20%,以完成2025年非核家園之能源轉型目標;然而台灣天然氣幾乎全仰賴進口,若要提高燃氣發電配比,勢必要增加氣源購置,並確保原料能穩定輸入。

經濟部統計台灣天然氣進口比例,分別是澳洲約32%、卡達約25%、俄羅斯約10%。適逢今(2022)年3月中油與俄簽約供氣合約期滿,也因俄國總統普丁宣布「不友善國家」須以盧布購買天然氣,中油表示將不會與俄羅斯續約,現貨氣將採機動性購買,由不特定國家作為供應替代方案;然而,不指定氣源又想隨時找到符合的供貨量、熱值與船期安排來購買,供氣真能唾手可得、穩定無虞?外界都在熱切關注。

綜觀國際天然氣進出口趨勢,澳洲東部新興煤層天然氣(Coal Seam Gas,簡稱CSG)出口量持續成長,70%輸出至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多國市場,使澳洲仍坐擁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寶座。傳統天然氣是由不透水岩石覆蓋的多孔砂岩地層中取得,氣體透過浮力經氣井移動至地面,無需抽取,但隨蘊藏量下降,需要由非傳統天然氣來補足。過去CSG熱值低,且技術未臻純熟、用水量高、恐有污染風險而無法量產;如今技術革新,能夠利用壓力變化來取得吸附於煤質基中的天然氣,同時用水量少,不致消耗澳洲珍貴的水資源,且鑽井成本比傳統多孔砂岩層天然氣低廉許多。

為供應出口所需,澳洲東岸的傳統天然氣儲量面臨枯竭窘境,未來5-7年須倚靠昆士蘭州內超過85%的大型CSG庫存,來支持生產量能,轉換為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簡稱LNG)滿足外銷需與其國內市場需求。澳洲政府也正擴大天然氣運輸管道佈建與效能,將北部與東部市場連接,並開發更多氣田,強化天然氣現貨供應力。我國雖然與澳洲簽約購置天然氣,但大多與西澳地區供應商交易,未與東澳產業締結合作關係,少了對新興氣源的探索,十分可惜。

對於俄羅斯「斷氣」解方,亦有增加卡達進口之呼聲,但中東區域局勢不定,恐對氣源供應造成嚴重影響。美國於1984年將伊朗列為恐怖主義國家,而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鄰近國家也因伊斯蘭教派立場分歧,與伊朗對立,其友好國卡達也遭受波及,與多國失去外交關係,被施以經濟與交通封鎖,天然氣出口風險極高。已有烏俄戰爭作為前車之鑑,中東長久以來政局動盪,只怕危機一觸即發,造成台灣氣源將出現更大的缺口。

當亞洲國家紛紛採買東澳LNG,台灣進口澳洲LNG卻僅限於西部、尋找隨機氣源現貨氣供發電使用,不僅錯過購置先機,更難保充足貨源。東澳天然氣在國際間炙手可熱,但中油是否已準備與東澳廠商發展堅實合作關係、入手穩定氣源未雨綢繆、深化與澳洲經貿交流?除了深思熟慮,也須儘速展開東澳天然氣採買計畫,才可確保燃氣供電原料充沛、穩健能源轉型進程。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