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變化衝擊人心

去與留是個人選擇

由兩年前的反修例風暴、去年的《港區國安法》,再到今年初的選舉制度修改,香港內外環境遽變,不變是社會撕裂依然嚴重,黃藍對立依舊,同一件事情,一方看到希望,另一方往往感到無力無助。港區國安法實施,有人視為「定海神針」,香港可望「由亂轉治」,有人認為「民主自由毁於一旦」,灰心絕望。英國宣布為BNO港人提供移民入籍途徑,計劃今年1月底啟動,首季有逾3.4萬人申請,5600個簽證獲批,另外英方還有所謂「LOTR」的短期特殊安排,尚未獲發BNO簽證的港人,可於入境時申請過渡准許證。有關安排本周一屆滿,一些有意移民英國的港人,紛紛「趕搭尾班車」,赤鱲角機場辦理登機手續赴英的櫃位出現長長人龍,親友依依不捨道別,禁區閘外一片離愁。

英方估計,BNO簽證計劃推行首5年,約有32萬港人移英。除了英國,加拿大和澳洲亦推出吸引港人移民的計劃。香港是富裕社會,港人平均教育水平高,英加等國趁着香港人心浮動,吸引港人移民,箇中利益盤算,離不開人才與錢財。英國BNO簽證計劃,港人在當地生活5年方能申請入籍,其間無法領取一般福利,不少中產家庭為了移民賣樓套現,即使平均每一個人只攜百萬港元積蓄赴英,1萬人已相當於100億港元。至於加拿大降低港人移民門檻,除了向創業移民招手,另一重點是吸引年輕人,有移民中介公司說得坦白,加拿大欠缺年輕勞動力,若不介意體力勞動或做貨車司機,年輕人不難找工作。

《基本法》訂明港人有出入境及移居外地的自由,港府並無移民外地統計數字,入境處資料顯示,過去一年經香港機場淨移出的香港居民逾10萬人,外界不能假設他們全是移民,惟無可否認,近期不少市民都發現,有親朋、同窗、同事動身或打算移民。1980年代中,香港曾經出現移民潮,六四事件後,英國推出居英權計劃,向香港中上層精英招手,短短5年有30萬港人移居海外。現時港人移民外地的情况,乃是回歸以來所未見,至於規模是否可以跟回歸前的情况相提並論,影響有多深遠,仍然有待觀察。

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年,對香港政治生態及社會人心帶來很大震撼。過去10年,香港社會泛政治化,校園、傳媒成為意識形態鬥爭重地,現在政治環境劇變,界線面臨重劃,業界部分人感到壓力,萌生去意,有人轉行有人移民,教育界是其中一個較受影響的界別,情况需要正視。相比之下,經濟金融層面所受影響未算太大。香港銀行體系總存款較之前一年增加5.6%,未見資金大舉外流,新股集資額更上升了50%,所謂「移民潮觸發樓市崩潰」的預言,跟樓價破頂在即的現實,更是差天共地。

青年要有追夢舞台

設法重建上流階梯

上周華府對香港發出營商警告,「提醒」美企在港做生意風險大增,香港美國商會卻變相公開唱反調,表示香港有國際認可的商業法律制度,是國際商貿樞紐,在港美商有挑戰更有機遇。中美鬥爭激烈,誰勝誰負還看長遠,無人有水晶球,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取決於國家發展,國家欣欣向榮勢頭未變,香港在這方面亦毋須杞人憂天。

當然,這不等於香港沒有信心問題,否則也不會多了港人「用腳投票」。一如回歸前的移民潮,當下港人移民,政治因素突出,不過兩者亦有重大不同。首先,回歸前的移民潮,人們是基於恐懼,擔心政治變化而走;現在移民的港人,不少是因為政治變化已經發生,拒絕接受這一變化而走。其次,兩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差異很大,19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香港經濟黃金時期,社會充滿機遇,向上流動空間很大,反觀現在,香港發展陷入瓶頸,社會深層矛盾不斷惡化,缺乏向上流動機會。

本港學者研究發現,有別於較年長的一群,30歲以下土生土長港青想移民,政治因素未如想像般大,本地就業環境、物價和樓價等,反而是影響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當局必須讓青年有廣闊就業創業舞台,有機會追逐自己的夢想。移民外國生活並不容易,上一輩回流港人有深刻體會,這一輩港人移民,大多懷着強烈政治好惡情緒而走,未來會否考慮回流,現在無法斷言,可是港府若不設法解決社會深層矛盾、重建社會向上流動階梯,年輕人的離心,必定愈來愈大。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