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以BNO移民英國成新常態,上季錄得34,300宗BNO簽證申請。英國樓價首季已升逾10%,有80後投資者早年「食正」細價股熱潮,賺得第一桶金後,沽港股換英國樓。在2017年首次購入英國樓後,差不多每年買一間。

英國物業投資者蘇先生指,「就算無移民潮,本地都有好多需求,本地人已經爭到買唔到屋,雖然唔會似香港升得咁誇張,但以往每年保持3%至6%升幅。」

2015年港股大時代 ,蘇生食中細價股熱潮,他指「莊家股當時比較流行,自己研究背後的莊家點操作,跟莊搵食」亦都搵到10倍股,升5至6倍就沽出,至於有多少斬獲,他卻沒有透露。

與朋友夾份 分擔開支

他指,當時在股市贏錢後,便將資金轉投物業市場,想有更穩定的投資。但香港樓價太貴,於是開始鑽研外國樓市。在投資前,他亦做足功課,參加坊間的外國物業投資課程,了解英國二手樓市比其他國家較為穩健及回報可觀。

2017年,他跟好朋友合資購入一個曼城公寓,買入價約16萬英鎊(約172萬港元),更在當地承造按揭。每人各付20萬港元作為首期﹑律師費及雜費等。對於「夾份」買樓,他十分推薦「如果好Friend嘅話,資金唔夠,可以一人一半,因為之後有好多管理,同其他費用,可以一齊決定同分擔。」

事隔一年半,二人又看中另一間曼城的公寓,於是二人合資再買多間,買入價約20萬英鎊(約216萬港元),當時繳付兩成半首期,約50至60萬港元左右,跟拍檔對分後,每人約30萬港元。2020年他又跟好友購入17萬英鎊(約183萬港元)的排屋,這次是以「Cash buy」各人付一半。他指曼城樓價比倫敦平,可追落後。加上出租做Airbnb ,在球季時的租金回報十分觀。

由於疫情關係,英國企業推崇在家工作, 同時亦令郊區的獨立屋樓價屢創新高,他指2020年買入的第三間排屋樓價已升了兩成。

從事I.T.行業的他,除了投資英國物業、股市外,亦有投資虛擬貨幣,曾在比特幣8,000至1萬美元時買入,目前虛擬貨幣佔整體投資約一成 ,股票佔約四成,物業佔約三成,他認為撥出部份資金於英國樓可分散投資分險。

買樓勿鄰近河流

他建議,投資者若購入多間英國物業,在扣除個人免稅額後,用公司名義買入可以慳稅,而且物業的裝修﹑擴建或者其他費用都可以用作扣稅。

另外買樓不要鄰近河流,香港人喜歡面向海景及河景的物業, 但當地人就覺得一到冬天,河面結冰十分寒冷。而且英國常常水浸,河流氾濫會令大屋淹沒。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