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尚無定論,因為只有初步數據,而且確定變體是否更具傳播性並非易事。它在一個地區的迅速傳播可能只是出於偶然。也許它到達那裡早於其他變種,並發現了易感人群,或者正巧傳播給了一個大型集群。如果一個變體在一個國家的基因組數據庫中更頻繁地出現,那可能只是因為常常定期接受測試的旅行者將變體從另一個國家帶來,而該變體在那個國家已經形成支配優勢。

在之前的暴發中,用來確定變體是否更具傳播性的一項關鍵措施是查看非旅行環境中的「二代發病率」——有多少感染密接者感染了該病毒。這些密接者感染病毒的平均人數越多,變體的傳播力就越大。

一家相當於我們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英國公共衛生機構週六發布的二代發病率數據表明,這種在印度最先出現的變種可能比已經廣泛傳播的B.1.1.7更容易在密接者中傳播。該機構週四發布的一份報告進一步支持了上週的調查結果。正是這樣的早期數據引起了關於B.1.1.7的警報,後來的信息證實了那些早期的擔憂。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流行病學家亞當·庫查斯基(Adam Kucharski)還告訴我,在英國的一些地區,變體出現率較高的區域的傳播速度也較快,這表明它具有較高的傳染性。這一點似乎也反映在印度和鄰國尼泊爾可怕的疫情中,它在那裡也很普遍。鑒於這些國家的基因鑒定有限,來自英國的數據對於評估風險尤其有用。
具有更高傳染性的變體對於沒有通過接種或先前感染得到免疫力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危險,即使該變體並不比先前的病毒更致命。台灣或越南等幾乎完全避免了大流行的國家,以及印度和尼泊爾等直到最近以前都表現相對良好的國家的居民,幾乎沒有免疫力,而且基本上沒有接種疫苗。一種更具傳染性的變種可以非常快地在這群未產生過免疫的人群中傳播。

由升高的傳播性帶來的威脅是指數級別的。如果一種病毒以前平均可以感染3人,而現在可以感染4人,這看起來只是增長了一點。然而,如果你在兩種情況下都只從兩個感染者開始,僅僅10代感染後,前者將導致大約4萬個病例,而後者將超過52.4萬,相差近13倍。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