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航空母艦「伊莉莎白女王號」將於23日執行首次出海任務,英國政府上個月就宣布,航母將航經南海參與日本自衛隊軍事演習。英國媒體「金融時報」日前刊出標題為「挑戰中國,脫歐後的英國試驗『戰艦外交』(battleship diplomacy)」的報導,指出這次航母任務的關鍵目的是向中國「發出軍事信號」,是英國政府在脫歐後嘗試打造新外交政策的轉捩點。
觀察者網報導,金融時報指出,伊莉莎白女王號的首次出海任務預定耗時8個月、航程2.6萬海里,並在南海「自由航行」。英國國防大臣華勒斯(Ben Wallace)表示,伊莉莎白女王號是「不列顛軟硬實力的投射」。
路透消息指出,英國首相強生21日對伊莉莎白號艦上官兵進行廣播講話,稱這次部署行動「充滿信心但不尋求對抗」、「不希望與任何人為敵」,「我們會向中國闡明英國對國際海洋法的堅持」。
金融時報提到,英國政府對華政策轉變帶有許多糾結。英國政府近年從排除華為5G項目、為香港人提供庇護、就新疆問題批評中國,到今年3月發布的國防外交綜合評估報告中,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競爭者」等行為,展現了對抗中國的氣氛。但英國卻又希望加深對華貿易往來、吸引更多中國投資。
前英國國家安全顧問芮基茲(Peter Ricketts)對金融時報說:「英國政府沒能講清楚,在中國作為競爭者所構成的挑戰、中英作為對手關係、中英經濟上相互合作這三者之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英國執政黨保守黨內也有不滿首相強生對中國「不夠強硬」的批評聲音。金融時報稱,有英國外交官私下透露,「財政部依然不願意拿雙邊(中英)關係冒險……政府內部圍繞對華政策問題依然存在混亂」。
伊莉莎白女王號上載有250名美軍士兵及10架美國F-35B戰鬥機,護航艦隊中也包括來自荷蘭、美國的驅護艦。雖然官方宣稱如此安排展現了盟友的合作與實力,但也有批評認為,這樣的編制凸顯英國軍力根本撐不起一支完整的航母編隊。
英國下議院國防特別委員會主席艾伍德(Tobias Ellwood)表示,英國政府應該正視中國在南海擴大戰略影響力的事實,承認僅憑英國海軍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在這一地區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