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共和制,或許很難理解在一個有著皇室的國家,人民如何看待皇宮貴族們。皇室是英國的重要象徵,走在倫敦街頭,不難尋見皇室蹤跡,除了街道和建築物名稱,路旁攤販與紀念品店,都能隨時巧遇女王或皇室成員,他們被做成明信片,被放在巧克力禮盒外殼,他們的一舉一動也牽動國家輿論。

女王夫婿菲利普親王的葬禮昨日落幕,也為八天的全國哀悼期畫下句點,回想四月九日約莫下午,親王逝世的消息一公布,社群媒體和新聞版面瞬間被占據,與伊莉莎白二世結縭七十三年,這位九十九歲爺爺多舛的成長背景、獨樹一格的媒體形象也再次為世人想起。

新聞證實後不久,我走在前往白金漢宮的路上,愈接近目的地,愈能看見帶著花束的人們。而此時白金漢宮早已聚集許多人,人們朝著天空望去,高懸的英國旗幟降下一半,儘管仍是平日的工作期間,廣場上人群依然熙攘。

各國記者在人群中連線採訪,獻花的民眾也井然上前致意,能看見不少人穿著以國旗為靈感的創意服飾,向記者敘說自己有多麼擁戴這位親王。這時,一名身穿禁衛軍制服,手捧紅玫瑰的軍人,中氣十足地喊著「我將會用餘生效忠英國女王。」場面動人,氣氛嚴肅,似乎也有些讓人理解為何眾多英國人如此鍾愛皇室。

皇室的神秘感和地位雖不如以往,單單皇室的存在,在講求平等的二十一世紀現今也有些不合時宜,然而近年始終有半數以上英國人支持保留君主制,彷彿這是與舊時代的浪漫牽掛,又或是對完美童話的期待,皇室本身也亟欲守護這樣的形象。

記得有次與英國同學聊到他們對皇室的想法,好幾個人都給我類似的答案──自己並不怎麼關注皇室新聞,但不希望廢除君主制。皇室似遙不可及,我們只能從影集《王冠》(The Crown)中一探歷史軼聞,從電影《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真寵》(The Favourite)等不勝枚舉的作品裡細數深宮往事。皇室也與我們接近,它充斥生活日常,在封建逐漸褪去的現代成為「陪伴」。對於皇室的狂熱和投射,並不理性,也有點不切實際,但已是英國驕傲的內嵌文化,也帶給英國人安全感和信賴。

離開白金漢宮,那是解封前最後一個周末,市中心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上大銀幕放著悼念菲利普的畫面,零星人群有時駐足凝望,空蕩蕩的街道很快便會再次湧入人潮,此刻的倫敦,有些哀戚,有些魔幻。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