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使他們同為一體,是情人也是創作夥伴

雙人藝術創作團體除了講到Marina跟Ulay,你還會想到誰? 想必非英國當代藝術雙人組吉爾伯特和(Gilbert & George)莫屬。吉爾伯特和喬治他們自1967年在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University of London)學生時期相遇以來,便開始在藝術上的合作。德國的席恩美術館於今年(2021)二月舉辦吉爾伯特(Gilbert)和喬治(George)雙個展《The Great Exhibition》,挑選了大約45件1971至2019年的代表作。

他們是英國當代藝術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是至今藝術相關學院時常提及的藝術團體。他們的作品圍繞著死亡、希望、生活、恐懼、性愛、生命、金錢及信仰,認為這些都是我們社會正在遭遇的問題。吉爾伯特和喬治將他們關注的、好奇的、面臨的這些矛盾現象,作為作品的一部分,因此在作品中可以看到:歡樂、悲劇、怪誕嚴肅,超現實和象徵性…等語彙。他們不斷地挑戰藝術的傳統和慣例,作品的張力和議題性帶給觀眾極大的衝擊。

英國藝術團體Gilbert & George。Photo:Tom Oldham。圖 / 取自Schirn。

藝術與生活的無差別意識

每天在近乎相同的時間,吉爾伯特和喬治在同一家咖啡廳吃早餐,下午6點看一個小時的電視,晚上漫步到倫敦東區的同一家庫爾德餐廳,重要的是,他們每天穿著相似但不相同的西裝和領帶。幾十年來他們的日常生活一直遵循相同的公式,正是因為不希望有其他多餘的事情干擾他們思考。行走在大街上能夠發現每天都有些微的變化,將自身轉化成活的雕像,用這樣的行為與生活、與世界互動和對話,是他們對藝術的發跡。他們認為到處有藝術的存在。

吉爾伯特和喬治以藝術行為「活體雕塑(Living Sculpture)」聞名。開始共同創作的初期,他們以自身作為藝術作品,在筆挺的西裝下,將臉和手塗滿金屬色的顏料,穿梭在倫敦的公園及大街上,希望藉此拉近藝術品、觀眾、藝術家三者之間的距離。

活體雕塑對吉爾伯特和喬治而言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像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對社會、對現實,對世界正在發生之事,宛如安靜的新聞播報者。1970年的英國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率飆升、通膨、工人罷工,國家的風氣低迷,當時英國人民身處困境。最初他們以作品〈Singing Sculptures〉聞名,於1970年第一次在Nigel Greenwood畫廊展出,以活體雕塑的形式呈現,將自身形塑造成為活的唱片,演唱當時遭遇經濟大蕭條的歌曲〈Underneath the Arches〉(1932)。

〈Singing Scluptures〉,吉爾伯特和喬治身上塗著金屬色的顏料,像活的唱片一般,機械式的動作,不斷重複著同一首歌。

經過幾次的展演,吉爾伯特和喬治更進一步的將活體雕塑融入於生活之中。起床、睡覺、走路、吃飯、與人交談、打招呼、娛樂、旅行、吵架、生氣、生病、變老,生活上細碎的事情,都與生命有著密切的關係,讓他們無時無刻都處在雕像的狀態。在活體雕塑中,藝術家既是作品的主體(subject)又是對象(object),使之與藝術融為一體,在藝術和生活之間沒有任何區別。

他們的作品不遵循任何美學、形式主義或概念意圖,在意的是其內容。根據他們的座右銘:「Art for all」(藝術為了一切大眾)的宗旨,他們的目標不是要震驚全世界,而是要使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一切可見。從龐克到時髦,從權威到局外人,從頭條新聞到廣告,他們都有話要說,透過挑戰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他們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展示他們的前瞻性。

現在的他們仍然在街道上徘徊,兩個人相似但不相同的西裝、領帶和皮鞋,持續他們的藝術創作。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他們每天在步行的途中拍攝引人注目的物件,例如聳人聽聞的當地小報、隨風飄動的銀杏葉、牆壁上淫穢的塗鴉和海報、地面上的嘔吐物或糞便,將這些匯集於一起,構成了倫敦、英國的社會,以及世界一切的樣貌。

吉爾伯特&喬治在德國席恩美術館展出的作品。©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2021, photo: Norbert Miguletz。

吉爾伯特&喬治在德國席恩美術館展出的作品。©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2021, photo: Norbert Miguletz。《THE GREAT EXHIBITION》展場照。圖 / 取自Schirn。

藝術家簡介

吉爾伯特Gilbert Prousch 1943年出生於義大利。移民至英國之前曾就讀義大利、奧地利以及德國,共三所不同國家的藝術學院。喬治George Passmore 1942出生於英國的普利茅斯(Plymouth)。是英國70年代中期的藝術家,他們一心一意地共同投身於藝術當中,或者他們自稱:「我們兩個人是一位藝術家。」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