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以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等人,30日共同出席「台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銅像揭幕儀式。不過巴爾頓這名字,對於台灣人來說或許相當陌生。

★一手掌握熱門話題

英國衛生工程技師巴爾頓在1896年由日本政府延聘來台,與學生濱野彌四郎一起做好台灣自來水道規劃。不過巴爾頓在1898年罹患瘧疾,治癒後又罹患惡性赤痢,被日本送回東京治療,但隔年仍病逝於東京,而濱野彌四郎延續巴爾頓之志,完成各地水道建設。

今天巴爾頓銅像重新揭幕,包含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均出席。對於台灣人普遍陌生的「自來水之父」,北水處發展中心主任朱聖心受訪時表示,威廉.巴爾頓出生於1856年,蘇格蘭人。在馬關條約之後,1896年日領時期,被日本政府延聘來到台灣,和其學生濱野彌四郎一起做了台灣自來水道的規劃,尤其是台北水道水源。

朱聖心表示,當時台灣的衛生環境條件很差,日本軍隊因水媒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大約是戰役死亡人數的30倍,巴爾頓也在1898年罹患瘧疾,治癒後又罹患惡性赤痢,在此後,日本政府就將巴爾頓送回東京治療,但巴爾頓仍於1899年,併發肝腫瘍病逝於東京,葬在青山靈園。

巴爾頓的學生濱野彌四郎延續了恩師之志,完成各地水道建設,實現巴爾頓留下的建設藍圖。為紀念巴爾頓對台灣的貢獻,台灣總督府通過濱野彌四郎之請願,在台北水道水源地,設立了巴爾頓銅像。

而巴爾頓的銅像,在後來的二戰期間,因為作戰需要,以及當時日本反美、反英等因素下而被拆除。長年研究下水道發展史的「日本下水文化研究會」,近年探究巴爾頓最後歲月與台灣的深厚淵源,2019年,該會提出恢復台北水道水源地巴爾頓銅像的建議,以見證百年水道沿革,而巴爾頓的銅像,由雕塑家蒲浩明重塑。

朱聖心說,巴爾頓對於日本以及台灣的公共衛生提升有著極大貢獻,但之前台灣的民眾對巴爾頓的所知比較少,目前世界仍然承受著新冠疫情的威脅,很多專業人士都像當時的巴爾頓在努力改善,台北市政府未來也會邀請全國的中小學子,到自來水園區參訪這位先輩的事蹟。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