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東方社會被教導兄友弟恭,看到叔叔阿姨伯伯伯母,不管認不認識先問好就對了,「請,謝謝,對不起」隨時掛嘴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建立在禮貌之上。頭腦不好,可以原諒,沒禮貌,滔天大罪。

來到英國之後,才發現英國人的禮貌一點也不輸我們。

書信不用說,周一時關心對方周末過得好嗎?無論如何總是先花篇幅寒暄或稱讚,之後再慢慢講正事。面對面談話則更能體會何謂英式禮節,遇見時先說"How are you?"接著是萬用語句"I like your hair/dress/shoes",屢試不爽。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時也如沐春風,會發現原來這句話有這樣的說法,那個詞用得精確又謹慎,儘管是私下非正式的談話,也同樣很少跨越那條禮節的線。一句話不僅要加很多禮貌性用字,還得繞幾個彎才能出口,彷彿話說白了,也是一種無禮的行為。

學生之間如此,師生之間更是禮貌,教授說話九彎十八拐,意見不一時先稱讚一輪,但所有人都知道重點在那個"but/however/unfortunately"之後。當學生有所表現時,則會用高級並且不重複的形容詞給予同學無限信心。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英國各地狀況或許也不盡相同,但以我的經驗而言,比起歐洲其他地區或美國的同學,英國當地學生確實比較拘謹,在用詞上也更雕琢一些。

只是,空有形式的禮貌,有時反而會讓人生氣。

記得從台灣出發前,因為遲遲等不到學校發的學生證明而相當著急,進而無法下訂航班,考量到這點,早早便開始詢問學校,也理解非常情況下人手可能不足,才先預留時間讓他們準備,使後面的流程能夠順利。起初收到他們的訊息,諸如「不要擔心,我們已經知道了,一定會提早發給你」,不禁鬆一大口氣,心想九月份的航班一定來得及吧。沒想到等著等著,一個月後仍杳無消息,每天與學校書信往返──晚上寄信,早上收信,而他們在信裡或通話中總是維持完美無瑕的禮貌,彷彿高分作文洋洋灑灑,但實際作為卻讓人搖頭。後來在倫敦同樣遇上不少類似經驗。

學生間也會嘲諷英國政治人物的心口不一,說有趣不見得覺得有趣,道歉也不一定感到抱歉,起初遇到這樣的狀況容易令人生氣,久而久之也習慣了此種溝通方式,似乎成為一種默契,大多時候仍是讓人驚豔的說話藝術,偶爾話中有話,口是心非,也就能夠漸漸辨識出來。

有禮貌,讓人舒服,也讓人生氣,這就是英國人有趣的說話之道。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