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舊,今年無以笑春風。

不要說香港,就是自己的腦袋,每天都自己跟自己debate一次:該走、不該走?和一位老朋友吃飯,他勸我不用再debate,到了英國,那個政府,還不是一個模樣,英美國家,對待示威者的手法更狠。其實,有些事實,的確不用多說的。而事實以外千變萬化的原因,也一樣不用多說的。提到BNO,我說他應該都有吧,他說是。然後,我說他有居英權,他說是。然後,我說他根本已經有英國國籍,他望着我,說是。再然後,他說英國護照不過放一邊,沒有事根本不會到英國生活。

求之未得 輾轉反側

得到手的東西,就可以安心放埋一邊。求之未得,才會輾轉反側。這是今天居於香港的人,有外國國籍,跟沒有外國國籍的人的心理狀態。港區國安法之下,對某些人來說,已經不是你做了甚麼就要憂慮,而是,你選擇留下來,就必須預備在自由安全上有憂慮。老朋友對我說:「他們知道你的心不是有意做甚麼,不用怕的。」我說,「我心裏想甚麼重要嗎?他們心裏想甚麼才重要吧!」

一個BNO 「5+1」 計劃,讓中英兩國在非戰爭下較量。總之,事到如今,中國在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英國國會通過BNO「5+1」移英計劃,如劉慧卿在香港電台《千禧年代》說,誰違反《中英聯合聲明》,由兩國自己爭論好了,總之,香港人的選擇要尊重,如果中英關係真如劉曉明卸任駐英大使時所希望的那樣好,香港平安自由,香港人又怎會無端盡賣家當到外國生活呢?她說,香港人本身就是受害者。

放在事實,我們這一代自小讀書儲錢回中國走遍河山的人,不會老套說愛國,但一雙腳已經證明,對中國, 如我們上一代,曾經有莫名的感情。當年以未到鬼佬天堂新疆喀什為憾,天山騎馬,走過那道必經的淺溪,大家就會仰首陰陰笑哼起「萬寶路」煙草廣告策馬闖蕩的那首交響配樂。那是香港一代中西文化與生活的結合,對大陸從無惡意,說到喜歡不喜歡,卻是因人而異。但為甚麼,這一代人,今天要做去國決定,有些決心去英國的,真的頭也不回。

「5+1計劃」向數以百萬計合資格香港人招手,如果真有三數十萬,甚至百萬人移居英國,這一段歷史,將會是幾多代人的研究課題?中英兩國在香港命運上較量40年,大家怎樣出手,是場歷史好戲。如程翔分析,有些人認為即使一、二百萬香港人要離開,一樣好行夾唔送,中國不在乎。只是,英國人今趟的戲碼叫歷史責任,多高尚,在香港人最需要他的時候,大開中門,不看香港為小,不罔顧黎民百姓的感受。英國今趟對準人的感受,要來,可以來,一個BNO,把其他受顧人(dependent)都帶來,甚至聽說家傭也可以暫時跟去。幾多人,貓貓狗狗、18歲老龜都要帶走,這是民情。

英國文化 順應自然

英國做得咁盡,已是超乎預期。不要只看大國名利雙收,有已經移英的朋友,未成公民,但過去一年疫情,也獲英政府批他相等每月收入一半的金額作援助金。難以想像英國真會在5+1之後托詞不給予申請人英國國籍,這將成國恥,何苦呢?反而,按劉慧卿說,有意移英的人,要考慮「5+1」政策會不會因時勢而停止,這就是民主制度權力更替可能的改變。

英國,學習讀書彈琴、溫布頓,都是理想的生活。四年半前,到過位於西北部湖區短途行山,如果要下筆形容那裏的山色,那一種深深淺淺的綠,和肥肥的珍珠白綿羊,深厚和諧得如出油的畫。個人感覺,意大利南部湖區Cosmo有點像無人的西貢,但英國就是英國。一點一點的領略,英國人的其中內在,與其說知識,不如說個性。《The Crown》裏,穿鮮藍外套的戴卓爾跟女王上山跟蹤窺視觀察動物,雜貨店女兒出身的女首相,跟大自然格格不入。融入的要義是成為一部份而不被發現,太鮮色,動物能看到你,抹香水,牠就能嗅到你,一下子踩錯腳大叫,牠就能聽見你。英國文化,骨子裏,要懂得那比知識財富更高的,我想,是順應自然。

留與不留 都是人為

為甚麼倫敦有像聖詹士花園這樣的園藝,有肯辛頓花園的寧靜?這才明白友人在英國修讀園藝的原因。我家外籍鄰居,娶華裔妻子,屋外牆邊種了紙白色的玫瑰,冬日陽光下,開得特別活潑。有次經過,問起正在洗車的屋主,他說是外母種的,經過多番修剪,長得花葉茂盛。我多謝他家人做了這事情,從此,主人駛車經過身邊都會招手微笑。

去年不斷用水攻,陽台蘭花上的螞蟻都走清了。留下、不留下,其實,都是人為的。

冼麗婷

fb:sinlaiting.jophy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