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我長駐英國採訪,跟進整個中英會談香港問題的過程。由那時到今天,我始終認為英國是「利益至上的策略信徒」。前港督麥理浩當年訪京摸底,深知中國定要收回香港,返英後馬上建議修改英國《國籍法》,堵截大批港人赴英的門路,只讓小部分對英有利的人前往。今天BNO的「5+1」新安排,先要移往英國的港人帶錢到英國生活5年,5年後再作篩選,也是建基於現實和利益;總之,香港的人才和財富,能吸多少就多少。這正是「利益最大化」和「邊緣效益」的策略。

BNO事件 中國自製三大弊病

反觀中國的反制措施,宣布不再承認BNO是旅遊證件,不能用於在香港出入境,港人離境只可使用特區護照或身分證。於是,眼前的實况清晰可見,就是:英國要錢,中國要面;但中國卻同時自製三大弊病:

(1)傷不了英國,卻傷了自己。

從任何角度看,只要仍然有不少港人擔心和相信「兩制」已經死亡,中國其實阻不了英國的吸人(才)和吸金計劃;尤其是《國安法》實施後,現實促使BNO和一些國家的護照增加了吸引力。從市場角度看,這是供求關係,而這個供求關係又是北京大力壓縮「兩制」而造成的。英國只是懂得借勢而已,還可以把假仁假義包裝成為保護港人的道德高地。

此外,中國也阻不了其他國家承認BNO,美國和加拿大很快就表態繼續承認了。更有甚者,中國貶斥BNO的同時,卻用硬橋硬馬的手段,否定了行之有效的「政治模糊藝術」(鄧小平也同意BNO作為旅遊證件的做法,這正是他講求實效的「白貓黑貓」理論)。

更糟的是,此舉製造了內部混亂。在建制派和內地的官場中,到底有多少人私下擁有外國護照或居留權,相信官方也無法完全掌握;這也是一些建制派最怕被人追問的事情。如今中央投下大石,不少塘中之魚也叫苦連天;雖說可以趁機正本清源,但同時暴露離心離德的事實。畢竟今天中國主要是利益凝聚,理念凝聚已買少見少了。

(2)中國以為矛頭針對英國,但拳頭卻打向港人,讓人感到北京只是「借外打內」,因而離心更大。

北京不再承認BNO是旅遊證件,跟着有消息放風:持有BNO的人可能被取消在港的投票權或其他權利。可是,官方又不能掌握到底誰人擁有BNO。於是,更左的意見又出來了,建議在下屆立法會選舉之前重新進行選民登記,要求選民填寫有否BNO或其他國籍的證件,虛報就等同違法。提出這些建議的人還認為,此舉可以「趁機堵截泛民的票源」。

其實,這些建議無非想阻嚇港人,以免形成「用腳投下不信任票」的負面效應。但人們不禁要問:果真如此,這豈不是中英鬥法,卻要懲罰港人,遏制港人的選擇權嗎?這樣的思維對嗎?有利於收復民心嗎?

(3)中國針對BNO,本想保住面子,但卻暴露更多自相矛盾之處。

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強調「單一國籍」是對國家忠誠的表現;這也是一些人認為「擁有BNO就應該失去在港權利」的「理據」。但現實上,內地和本港卻有若干達官貴人擁有其他國家的護照或居留權,而這又是北京默許的(除非關鍵位置);有些還被委任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

此外,中國雖然有法律程序讓人民放棄中國籍(但手續繁複),有些人更公開了外國籍的身分,但中國卻「不放鬆」其中國公民的身分。桂民海(瑞典籍)就是典型例子,他在泰國沒有出境紀錄後失蹤,出現時已身在中國,並已成為階下囚,全因為他是「中國公民身分」,瑞典抗議也無用。凡此種種,到底說明中國國籍的嚴肅性,還是官方的政治實用性呢?

還有,現時官方拿來反擊或針對BNO的理據,很多都是邏輯不順的。中國指摘英國利用BNO干預中國內政,但BNO本身就是英國的內政,那麼中國就是同樣干預別國內政。另有一例,當年BNO被視為旅遊證件,是全國人大接受的;如今BNO不再是旅遊證件,理應由全國人大宣布,而不是由外交部宣布。這完全體現了中國式的決策和執行機制──我行我素,不需透明。但在外界看來,這就是行政亂套或失去程序公義。

對緬甸務實處事 中國名利雙收

再談緬甸政變。當多年前昂山素姬仍被軟禁時,中國為免影響與當時軍政府的關係,不敢接觸昂山素姬;在中國心裏,昂山素姬是西方陣營撐起來的棋子,對她也素有戒心。其後,有迹象顯示昂山素姬可以獲得自由,並會突破重圍,已有人向中央提出,要想辦法用某種形式與昂山素姬接觸;否則,當昂山素姬真的上台之後,她會否對華友好就成疑了。那時候,中國與軍政府合作的密松水庫、中緬油管等設施(條件都對中國有利),都成為備受關注的項目。初時,中國仍未敢造次,但後來終於開始嘗試接觸昂山素姬了。

其後,昂山素姬成了緬甸的實際掌權人,中國還擔心她會否成為西方陣營的代理人,但後來審時度勢,決定用各種經濟誘因,強化中國與昂山政府的關係。果然,昂山素姬也着眼於緬甸的經濟和發展,並沒有出現中國擔心的「重西輕中」的政策,後來兩國還發展出「一帶一路」的皎漂深水港等項目。這都是務實的行動。

香港「兩制」被削 是令人痛心的苦果

不過,中國仍繼續保持與緬甸軍方的良好關係。緬甸的武器主要是向中國購買的,中國就在昂山素姬與軍方之間平衡游走,不介入緬甸的具體內政。可見,只要務實和不用情緒化處事,中國可以名利雙收;但如果浮躁失衡,卻會陷於虛幻而失名利和失民心的「三失」。香港的基礎和「兩制」被削弱,正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苦果。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