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散步

作者:HK in UK

1 月 28, 2021

攝影:周耀恩

BNO居留簽證月底生效,英國內政部估計今年大約會有十五萬港人到當地定居。過去大半年,朋友見面或在社交媒體閒聊,話題總會提到移民,即使大部分朋友還未打算走,但為子女安排讀書、搜尋移民行情資料、或先走資購買當地物業的則大有人在; 也有一、兩個朋友出走意向已決,但因疫情而延遲出發日期。

早在香港變得面目全非前,微薇朋友Rae已嫁到英國倫敦近郊小鎮Reading。住了兩年多,世紀疫情就爆發了。英國現在又再封城,和她視訊聊天,談生活近況。Rae指其實封城生活並不如想像般似軟禁,英國小鎮生活本來就較平淡,但反而因為疫情而養成了散步的習慣。起初在自己屋苑範圍走,本來不認識的鄰居漸漸多見面,隔着窗也會打招呼。散步完畢回到家,感覺也更精神。

散步一直是受低估的運動,二〇一八年刊於《實證醫學》期刊的研究便發現,治療腰背痛,步行有效一如物理治療。而每周步行一小時,可以延緩關節痛的病患惡化。另一個二〇一六年刊於《創新護理》期刊的小型研究則發現,連續十星期每天散步二十分鐘,就足以改善女性的血壓、膽固醇及心臟健康。美國癌症學院亦推薦一周五次、每次三十分鐘的快步走,以減低患癌風險。

除了强身健體,散步也可改善精神健康。二〇一八年密西西比大學的研究發現,只是短短散步十分鐘,受訪者自我評估的情緒已大有改善。英國期刊《體育醫學》一個回顧五十五篇論文的研究指出,有證據顯示散步可預防或改善焦慮及抑鬱。長島大學運動心理學助理教授Leeja Carter也指,設定一個散步目標,然後再去實現,有助提高自信。

散步還可以激發創意,英國名作家狄更斯在創作《聖誕頌歌》時,於倫敦後街穿梭,行走十多英里,邊行邊構想情節;貝多芬於維也納郊外漫步,靈感湧現;而哲學家尼采愛於瑞士阿爾卑斯山散步,更說過:「任何不是在露天和自由運動中誕生的想法,不要相信。」現代的研究證實了創作家的直覺,人腦最活躍是在步速三英里時,也就是散步的速度。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Marily Oppezzo和Daniel Schwartz的研究將參與者分成兩組:步行及坐下,然後接受測試,結果發現,步行組的創造力思維一致高於坐着的組員,即使他們只走了五到十六分鐘不等。

散步尤其適合於疫情籠罩下的香港,郊野公園在周末周日人潮遠比市區多,在各個社區散步,沒有了自由行,人少了,終於可以悠悠然漫步。而且郊野在過去一年皆人滿為患,不少人又不會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對大自然的損耗令人心痛。或者可以分流,偶爾以社區漫步代替郊遊,大家可找不同的社區游走,其實大家到外地旅行也會走很多的路,現在既然留港,何不以本地遊代替旅行?

世紀疫情令全人類失去不同程度的自由,但步行本身就是自由的表現。我們可以隨興而行,也可以隨意離去。政權借疫症打壓公民自由,毫無科學根據的限聚令下,香港人不可以羣起上街,但每個人還是有散步的權利。若大家在這城市感到抑鬱,就參考研究的做法,散步去,簡單如在自己社區走一圈,說不定可以為你轉換心情;如果能夠每天堅持步行,也可強身健體,迎接未來更多風雨。

隔周刊出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