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春節前,紐約大都會看守所教育部主管「品尼」對我說今天紐約公眾圖書館送過來一批舊書,裏面有與中國香港有關的。我檢看着,真的有一本詹姆斯‧克拉維爾1986年出版的《大班》。我拿着一口氣兩天看完,是關於香港早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怎樣結合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政府軍隊的力量撐腰,把香港拿下來作殖民地的歷史為背景的故事。「大班」就是英國跨洋公司的大老闆,說他怎樣擊敗商業對手和當時中國大清政府的官僚,在香港落地生根的野史,其中虛構情節詳細的勾述了一件事,就是1841年1月英國海軍怎樣登陸香港升起第一面英國旗幟。
正是1月26日,是英國人整整180年前登陸香港西環水坑口升起英國國旗的一天。話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皇帝無心戀戰求和,當年11月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跟英軍談判,在談判期間,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突然在1841年1月7日出兵攻佔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兵臨城下,琦善被迫接受英方議和條件。聞說英國海軍意屬中國割讓舟山群島,但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卻以為舟山太接近群雄割據的上海,目標太大太注目,而屬意拿下無人在意而在南方接近廣州,又是有天然避風港的香港。大班不斷游說義律,最後與琦善說好了,並單方面在1月21日公布草約,是為穿鼻草約:香港島永久割讓給英國;賠償英政府600萬銀元;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及英軍撤出穿鼻、大角炮台,並把定海歸還中國。但因割讓土地是天大的事,要得到皇帝諭令才能簽署作實,而琦善一直拖着,未能得到道光的首肯,英國人便霸王硬上弓,先斬後奏,馬上派英兵登陸香港。
1841年1月25日早晨,「琉璜」號英艦船長貝爾切帶着一大群水兵登陸香港島太平山腳下的海邊,物色一個理想合適的地點來舉行升旗禮,讓英國體面而正式地佔領香港島。翌日,即1841年1月26日,英軍駐中國的總司令布雷默到達香港,英兵大舉登陸香港島西邊的水坑口,在那兒舉行了英國升旗典禮,放敬禮炮,將該地點命名為「佔有點」,及遙向維多利亞女王致敬酒禮,這是佔據地域征服敵人,打勝仗後的慶祝傳統!
事後,大清大英兩國都對草約不認帳。道光皇帝以琦善擅自割讓香港中國土地,押解琦善回京問罪,英廷卻認為得着太少,不滿意只得香港這不毛之地,而且只有7,000居民,其實是海盜的「漁民」的溫床,把義律撤職。因雙方未成和議,英國再度揮兵北上,大清失利,被迫退守至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的鎮江。最後,1842年8月日在江寧「即今天南京」英艦皋華麗號,英方砵甸乍,清方耆英和伊里布,共簽下《南京條約》:大清賠錢,割地香港,以及准英人五口通商,和「治外法權」,即英人在中國犯事由英方審理。
幾天後在圖書館工作時,跟品尼主管談起《大班》這書,在旁的「積克」是牙買加來的社會學教授,對歷史有研究,尤其是歐美的殖民歷史事故,特有見解。積克插口的說:「英國殖民政策特別成功,是用政府軍事力量,打開殖民對象國家的大門,讓英國商人進入,以開發蠻地文化的名義,大肆掠奪天然及社會資源。英廷軍艦,只是英商的股肱。英國拿下香港是順着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經商路線,從印度東的孟加拉灣,穿過南中國海的第一站,就是廣州。香港只是打開中國南大門,瞄準南中國的踏腳石、炮台礅。多年英國殖民地的管治,只是為了保障英國商人的商業利益,而絕不是為當地人民帶來文明、民主和自由。目標是中國,香港只是甘之如飴,棄之若履的手段工具。利害關頭,便是棄卒!」
說到「棄卒」,猛然想起自己的遭遇。這,又是另一個淒酸故事。仰天長嘆,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