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美國首次出現貿易逆差,為解決貿易失衡,美國把矛頭指向歐洲,揚言對進口商品加徵10%的附加稅,迫使德、法、英、義等國簽署史密松寧協議(Smithsonian Agreement),隨後歐洲各國貨幣對美元大幅升值。
■1984年美國貿易逆差再度擴大,這次美國認為日圓匯率低估是罪魁禍首,次年邀日、歐等五國諮商,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德、法、英的貨幣又大幅升值,連新台幣也受池魚之殃,改變了台灣的產業結構。
匯率升值多少,貶值多少經常為專家們朗朗上口,但是這個升貶幅度該怎麼算,卻未必為政府官員及專家們所知,這看來簡單的升貶幅,怎會難倒許多人,原因就在於許多錯誤的詞彙已內化在我們心裡。
錯誤詞彙已內化
就以匯率波動最大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為例,這場風暴始於泰銖匯率由當年六月25.7一路狂貶至次年一月53.8,當年連我國經濟部的文件都表示泰銖此一期間貶值已逾100%,這個貶值幅度就是用變動率的公式算的,以53.8減25.7,再除以25.7,就得出這個數字,就如同算出口成長率、物價上漲率一樣,這樣難道有錯嗎?
很不巧,當時也有若干官方指稱這一期間泰銖貶值幅度為50%,差這麼多,一時之間把大家都弄糊塗了,這又是怎麼算的?這是取倒數計算出來的數字,也就是用1/53.8減1/25.7,再除以1/25.7,這麼一算就得出這個貶值幅度了。
那麼,泰銖到底是貶了100%?還是貶了50%?毫無疑問,後者才是正確的答案。當我們提泰銖匯率由25.7貶至53.8時,正確的意思是指一美元在這一期間對泰銖的升值情況,而非泰銖對美元貶值的情況,因此所算出的變動率100%是美元對泰銖升值100%。
那麼,泰銖的貶幅該如何算?自然是以一泰銖在這一期間兌換美元的變化,原來一泰銖值1/25.7美元,半年後一泰銖值1/53.8美元,如此在座標平面上所畫出的泰銖匯率走勢自然是逐月下滑,以變動率計算,便會得出貶值50%的結果。
這裡告訴我們,美元對泰銖的升值幅度,並不等於泰銖對美元的貶值幅度,然而由於我們不習慣用倒數去敘述匯率,在敘述時已錯誤,畫起匯率走勢圖更尷尬,對著往下走的線圖(例如美元對台幣匯率從30朝28邁進)卻得於一旁敘述匯率走勢上揚,圖、文並看有著嚴重的違和感。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各國匯率升貶都得取倒數算,像英鎊、歐元由於比美元值錢,因此當我們看到英鎊匯率為1.36時,這不是一美元值1.36英鎊,而是一英鎊值1.36美元,而歐元匯率1.22同樣也是指一歐元值1.22美元,因此這兩種貨幣的升值、貶值並不需取倒數,直接以變動率計算即可。
當然,取倒數算匯率升貶幅是很煩人的,事實上在計算時並不需如此大費周章,我們設前後兩期匯率為e1、e2,取其倒數1/e1、1/e2循變動率公式演算出來會變成(e1-e2)/e2,恰好和一般算法(e2-e1)/e1相反,如此即可輕鬆的算出匯率升貶幅度。
由此算法可知,今年元月(前14天平均)新台幣匯率較去年元月升值5.6%,與日圓相當,低於韓元6.7%、人民幣7.0%。再以之觀察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也會發現,韓元一年之間狂貶50%,當年受創之大於此可知。
美國真的超強勢
再以此觀察1985年美國迫使英、法、德、日簽署的廣場協議,各國貨幣隨即對美元升值,以1985年元月至1987年元月這一期間而言,英鎊升值33%、日圓升值64%,法郎及馬克也都升值逾50%,近年美國雖沒有再提出類似廣場協議、史密松寧協議,然而靠著量化寬鬆(QE)釋出數兆熱錢湧向各國,照樣可以讓各國匯率扶搖直上,美國的強勢及可怕於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