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之下,香港已非久居之地,孔夫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意思是故國沒有道義了,就投奔怒海。

 

很多香港人已經或正在準備移民,而為接應香港人,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都推出優惠香港人的移民政策,其中BNO當然是最現成的,加拿大今年將實施五年內香港大學畢業生可以直接落地工作生活的簡單申請。

 

加拿大政府當然也打自己的算盤。加拿大人口密度很低,生育率也不高,每年都有固定的移民配額,但有什麼好得過直接向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招手?香港教育程度高,五年內畢業正是當打時候,來了加拿大,各自找機會生存,不管如何,對加拿大的經濟發展和人才儲備都是大好事。

 

香港政府在每個大學生身上都投資了大筆錢,現在大學生畢業了,白白送給加拿大,天下還有什麼更便宜的事?

 

早幾日蘋果日報報導,有一家海外黃店PROJECT D,正籌備收購加拿大一家健康乾果工廠,希望日後可以聘請更多香港過去的手足,進一步在海外建立「黃色經濟圈」。這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值得大力推廣。

 

加拿大地廣人稀,經濟發達,因為民族性的差異,加拿大人並不像香港人那麼「搏命」,因此不同的地方都仍有市場空間,只是有待發掘而已。以香港人的靈活和進取,到了加拿大,熟悉當地政經環境後,應該有很多機會可以發揮。

 

在美英澳洲日本等地,都不同程度有香港移民的生存空間,問題在於我們不能坐等機會上門,要自己去開拓,自己去嘗試。

 

早在當地的香港人,出於對自己手足的同情和支持,預先做好一些安排,等到香港年輕人到埗,可以及時提供安身地方,讓他們盡快投入工作,熟悉環境,站穩腳跟,那當然很理想。與此同時,作為準備離開的人,也可以先行籌劃,集腋成裘,做好準備。

 

記得九七前,曾有香港人為逃難,提議港人集資去買一個小島,以香港人的勇毅與智慧,到小島上去開發經營,再造一個香港出來。這個計劃後來當然沒有實施,一則工程實在太大,二則逃難的路子不少,不用如此大動干戈。

 

但如果沿用當年的想法,可不可以有一些準備移民的香港人,預先集資,打探行情,然後各人帶一筆錢到彼邦,就地創業。一方面自己即時可以就業,安頓家庭,站穩腳跟,另一方面事業發展起來後,又可以接濟後來的人。

 

香港人經濟條件都不會太差,有一層樓要脫手才走,此外或有點積蓄,除了安頓自己之外,如拿出一點錢作為集資,彼此訂立合約,由有經驗的人先作考察,再徵求當地香港人的意見,定下方案,這樣會不會造就某些機會出來呢?

 

環境是死的,人是活的。香港人在香港,每天都絞盡腦汁找賺錢機會,小小一個香港,造就了多少人一生的事業?養活了世世代代的香港人,沒有理由去到異國他鄉,我們就都廢了武功。

 

當然,還會有很多困難,也免不了挫折與打擊,但你在香港做生意謀生,同樣面臨各種困難和風險。馬死落地行,要在異鄉生存,當然不可能悠哉遊哉,天無絕人之路,事在人為。

 

我的意思是,倉皇遠行,只有靠積蓄活下去,年輕人固然也有機會找到工作,工作是否如意又是另一回事,但如果有三五好友,或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聯手,群策群力,就能找一條生路出來。

 

在外國做生意,成本不會比香港高,租金一定比香港便宜,市場的空位也會比較多。香港人頭腦靈活,見多識廣,如果手上又現成有第一桶金,一定有成功機會。

 

基於西方國家對香港人的同情,現在移民條件比起早些年已經好了很多。以前要投資移民,要花一筆巨資,現在省了這一筆,用來自己集資做生意,相對來說,代價不算太大,更不必說生意有機會成功。

 

首要問題是逃難,能走則走,走了以後不忘記香港,慢慢再作打算。一個好好的家園給中共毀了,誰會甘心?到了外國,仍舊惦念和愛護香港,為香港發聲,支持香港的抗爭運動,然後,我們就等待時機。

 

香港人自救,去到天涯海角,直到天長地久,都是香港人,永生永世,回報香港。(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專頁/原標題:真香港人自救,天涯海角,永懷故土)

 

※作者1978年赴香港定居。曾任《新晚報》副刊編輯、《文匯報》副刊編輯及天地圖書公司總編輯。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