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自1957年簽署「羅馬條約」以來,經歷多次因各會員國間國家利益上的衝突,威脅到歐盟的團結,但最後皆能透過密集協商和妥協,避免歐盟解體的惡夢。此共體時艱的共識,不應被一紙脫歐決議而改變,穩定與和平的關係,才可維護英歐最大利益。
★一手掌握熱門話題
英國脫歐過渡期2020年12月31日結束,歐洲聯盟與英國達成脫歐協議,歐盟成員國已批准2021年1月1日暫時生效,向英國有協議脫歐暫邁進一步。歐盟源自經歷數次戰火蹂躪下的歐洲,在殘破的家園和喪失無數生命的悲痛心理下,於1957年,由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荷蘭等6個國家共同簽署了歐盟的肇始盟約——「羅馬條約」,希望藉由經濟的聯盟,解決政治上的衝突,以談判代替戰爭,解決爭端。
2016年6月23日的脫歐(Brexit)公投,結果以52%贊成及48%反對票,確定了英國將終止與歐盟間的政經聯盟,並隨即開啟了一連串的脫歐協議談判,以確定2021年1月1日起,英國與歐盟分道揚鑣後,和歐盟27個會員國間往來的法律地位和各種規範。而倫敦金融中心的發展,不但影響英國,也牽動整個歐盟,甚至全球的金融市場。我國與英國和歐盟間經貿往來密切,就金融業務而言,倫敦一地即設有5家台系銀行的分行和1家證券子公司,英國脫歐協議進程的發展實值得我們注意。以下擬就英國脫歐協議進度和爭執焦點,以及未來仍將繼續影響英國和歐盟間利益的因素略述如下。
不滿經濟和財政政策 歐盟成員間凝聚力飽受威脅
歐盟自成立以來,在德法兩國的主導下,雖經過幾次的擴大,卻一直堅守自由市場機制,以保障歐盟境內公民、資金、稅賦等在統一的歐盟法規基礎上,得以自由移動,以期資本和勞動力發揮最佳配置與效益,並形成包含英國在內,人口總數約5億人的歐洲「關稅同盟和單一市場」(The Customs Union and the Single Market),在全球保護主義日漸成形的洪流中,形成另一舉足輕重的經濟板塊。
為擴大單一市場的經濟綜效,歐盟理事會於2004年決定進一步擴大納入受前蘇聯共產集團影響甚深的10國,包括波蘭、捷克、立陶宛、匈牙利等俗稱A10的中、東歐國家,促使大量新會員國人民遷徙至較富裕的西歐國家,以更低的工資搶食就業市場和社會福利。因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加上生活或行為模式的差異,逐漸對被移入國家形成難以忍受的壓力。加上近年來在西歐國家不斷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強化了西歐民眾排斥大量外來民族或反歐盟的心態。
此外,相較於亞洲或美國近年來在經濟上的表現,歐盟或歐元區內低迷的經濟成長和縈繞不去的高失業率,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結果,何嘗不也是西歐民眾心理的具體表現,連支持歐盟最力的德國,也出現以脫歐為訴求的政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AfD),在法國、荷蘭、義大利等西歐國家也陸續出現類似政黨,凸顯了人民對歐盟,甚至歐元區在制訂經濟和財政政策的不滿,對歐盟的凝聚力形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