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頓-希爾(Clemency Burton-Hill)
  • BBC Culture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唱詩班

在17世紀中期,英國內戰期間,人們詠唱The Holly and the Ivy這樣的聖誕節歌曲都可能會引來禍端。當時的議會軍領袖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後來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聯邦的護國公)以整頓「頹廢文化」為己任,而他「文化革命」首當其衝的對象就是聖誕節和所有的節日裝飾。

這幅畫描繪的是1873年一組礦工在平安夜唱歌慶祝聖誕節

從中世紀至今,聖誕節的慶祝方式基本沒有變化:12月25日是紀念耶穌降生的神聖日子,這一天開始,直至1月5日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節日的快樂氣氛一直持續。教堂舉行特殊的禮拜,商店的營業時間縮短,人們用冬青樹、常春藤和槲寄生裝飾自己的家,劇團會表演喜劇(它是現代啞劇的雛形),酒館裏人們縱慾狂歡,親友團聚享受節日的特別飲食,比如火雞、聖誕甜果派、烏梅粥和聖誕特別釀製的麥芽酒,大街小巷都唱著聖誕歌曲。

聖誕頌歌數千年前已在歐洲出現,英語中「頌歌」(carol)一詞很可能源自法語的「carole」,意思是配樂舞蹈。配樂舞蹈最初是「異教徒」紀念冬至日等活動時的傳統活動。後來,早期的基督教徒借用了這一形式:公元129年,羅馬主教敕令在羅馬的聖誕禮拜中演唱一首名為Angel’s Hymn的頌歌。到中世紀,聖誕節的十二天裏,「祝酒者」會挨家挨戶去唱歌,他們有幾百首以耶穌降生為主題,以冬青樹、常春藤作比的英語頌歌。連亨利八世(1491-1547)也寫了一首名為Green Groweth the Holly的頌歌,這首歌的精美手稿現藏於大英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

「聖誕頌歌」這個表達出現在早期的拉丁語-英語詞典中,17世紀的著名抒情詩人羅伯特·赫裏克(Robert Herrick)在一首頌歌的開頭這樣寫道:「還有比這更甜美的歌謠嗎?」亨利·勞斯(Henry Lawes)的原作配樂很遺憾已經失傳,但是約翰·拉特(John Rutter)為這首詩編排了現代的曲調,讓它在聖誕節頗受歡迎,這展現了傳統的頌歌寫作強大的生命力。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