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即令朝野哄動,凍結BBC年費這一招,在物價飛漲、能源費用急升的英國社會,無疑有助降低生活費用;但選擇BBC這個公營廣播機構動刀,動機頗堪揣測,皆因英揆約翰遜早前因「派對門」事件聲勢急挫,保守黨有苦難言,尤其一眾在2019年成功搶灘工黨選區的「紅牆議員」(red-wallers)更是坐立不安,急需利民措施挽回保守黨聲勢,否則今年5月地方大選選情堪憂。「整頓」BBC,正是傳聞中約翰遜為自救而啟動的「紅肉行動」(Operation Red Meat)當中的一記重拳。
電視牌照費現時約佔BBC歲入的75%,相當於32億英鎊;凍結甚或取消牌照費,將直接威脅BBC的生存,可能被迫減少服務並裁減數千名員工。對這家在今年迎來百年華誕、被視為世界公共廣播鼻祖的老牌廣播公司而言,不啻為沉重打擊。
猶如國寶 當權者卻成直接威脅
事實上,BBC深受英國國民愛戴:在英國人最為重視的聖誕節,在2019年10個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中,BBC One佔據8個之多;去年12月27日至今年1月3日期間,BBC iPlayer上串流的節目達到破紀錄1.41億次瀏覽。而根據英國國家審計署數據,逾90%成年人每周都會使用BBC服務,使其成為英國覆蓋面最廣的傳媒品牌。
儘管是國寶級的存在,BBC卻從來不乏批評聲音,例如對當屆政府過於恭順、盲從紙本媒體設定的議程、對數碼時代反應遲緩、焦點過於集中倫敦、缺乏多樣性等,不一而足,證明BBC從來都不是「完美」媒體。
然而對BBC更直接的威脅,在於當權者往往認為其報道刻意抬槓,令政府(尤其保守黨執政時)萬分懊惱:例如1980年代保守黨首相「鐵娘子」戴卓爾夫人的丈夫Denis Thatcher曾謔稱BBC為「英國雜種公司」(British Bastard Corporation);而在2019年大選期間,約翰遜拒看有病童因牀位不足而要躺地的相片,被轟麻木不仁,其行為佔據媒體頭條當日,他就高調宣布考慮取消牌照費;其後他也曾於2020年放風,表示有意將牌照費制度改為像Netflix般的訂閱制,不再強制國民付費予BBC,而是任君選擇。今次杜慧詩宣布的計劃,正是試圖落實約翰遜此前的連番「承諾」;不過對BBC而言,則可謂又成箭靶,成為民粹政治的代罪羔羊。
平情而論,當初設立迂迴的電視牌照費制度,旨在迴避政府直接資助的疑慮。理論上,政府只是代收牌照費,而且必須全數交予BBC,以此確保其不黨不私、編輯獨立自主。作為公營廣播機構,BBC現時製作的節目橫跨新聞、體育、戲劇、文學、歷史等,當中不乏小眾而且缺乏商業價值的題材,正是得益於其非商業資助模式。
然而打擊BBC對保守黨未必有利,政治上甚至是自殺舉動。2010年國會大選中,保守黨在65歲或以上選民的得票率,較24歲或以下選民高出14個百分點;而在2019年大選,領取養老金的選民有64%支持保守黨,年輕群體中卻僅為19%,比例懸殊。諷刺的是,BBC觀眾群亦相當老化——正如其他國家般,踏入網絡世代後,年輕人逐漸遠離電視,電訊業研究公司Enders Analysis數據反映,65歲或以上英國國民每天看6小時以上的節目,其中約三分之一由BBC製作;而16至24歲英國人只看不足4小時的節目,當中BBC的內容僅佔約15分鐘。由於每個家庭繳交的電視牌照費相同,換句話說,年長一族更為受惠。而且自2020年起,75歲或以上並領取退休金補助(pension credit)的家庭更可獲全數寬免,受惠家庭達150萬戶,某程度上等於由年輕一族「補貼」。
因此,廢除牌照費或可博得一時掌聲,但打擊BBC的生存空間,長遠令節目質素下降、扼殺節目多元性,甚至減少其針砭時政的力道,可能招致其忠實的年老觀眾反彈,大大影響保守黨的選民基礎。
未來可否緊守宗旨 端看地方選舉
當下,選民將如何回應廢除電視牌照費的建議和對BBC的資助模式,仍有待觀察。值得留意的是,杜慧詩宣布有關方案後,輿論反應強烈,她及後在議會的發言措辭明顯收斂,表示對牌照費的未來尚未定案,並形容這未成政策,該提案只是「要引起一場辯論」;針對BBC未來的收入模式亦屬可議之事。BBC創辦人約翰里斯爵士(Sir John Reith)曾表示,BBC成立的三大宗旨依序為告知(inform)、教育(educate)、娛樂(entertain)。未來BBC是否仍可緊守這3項宗旨,或許不止取決於「辯論」結果,更要端看5月地方選舉結果如何。
作者是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公共政策碩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