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不同時間點的方式有很多種,諸如季節或節日,但對我而言,影展是個讓我特別能感受時間的媒介。過往在台灣,看到金馬奇幻影展就知道春天來了,夏天則是台北電影節,而當金馬國際影展公布,便知道一年又到了尾聲。似乎電影節也會與舉辦時間產生共鳴,發展出它的氣質,在忙碌時提醒時間悄悄流動。
每到新城市,我首先會觀察影展,這反映了觀眾關心什麼與其包容性。身為影迷,自然在抵達倫敦時做足功課,雖不太可能知道或走遍每個影展,卻也足夠讓人感受影展的魅力。去年較為特別,有些影展時間受疫情影響,但大致不會偏離太遠。在我抵達不久的十月,第一個遇上的便是英國電影協會(BFI)舉辦的倫敦影展(London Film Festival),至今已有超過六十年歷史,是相當具有地位的影展,除開閉幕和主競賽,也有以不同主題與元素策展的單元。倫敦影展的片型多元,許多在柏林、坎城和威尼斯影展首映後的話題片,尤其是英國出品的電影,常常都會在倫敦影展放映,對本地觀眾而言是個能第一手接觸新片的管道。
倫敦影展在十月中結束,同月下旬就是雨舞影展(Raindance Film Festival),這是英國規模最大的獨立製片影展,設有長、短片和VR單元等,是許多新銳電影人進入業界的管道,因此能看見許多大膽、新穎的創作,主題也更加百無禁忌。同時間,倫敦東亞酷兒影展(Queer East Film Festival)通常也在此時發生,這是個舉辦第二屆的年輕影展,第一年在疫情的挑戰下艱難舉辦,第二年則是九月從倫敦出發,十月巡迴至英國各個城市,該影展與台灣脈絡深,也曾做過「焦點台灣」單元,影展中的對談也相當有趣,可從中看見東西方如何詮釋不一樣的亞洲酷兒敘事。
秋冬之際特別熱鬧,另一個以台灣為題的英國北歐台灣影展(Taiwan Film Festival UK & Nordic)接連登場,同樣是年輕的影展,但背後有著強大的團隊支撐,在台英兩地同步推廣,將台灣故事介紹給西方觀眾,也讓台灣電影得以擁有獨立平台,訴說自己的故事,如同倫敦韓國電影節和倫敦印度電影節在倫敦的存在,過去也舉辦過許多有趣的活動,例如和美術館或音樂團體跨界合作,是個具有多元可能性的影展。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同主題、地域與類型的影展,參加影展是種享受,和眾人一起看電影是美好的儀式,快看看你所在的城市有什麼影展,然後買張票,進入電影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