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財經】一年容易又中秋,尤其近年香港再現「移民潮」,對於部分選擇離港遠走的家庭,還有他們的親人朋友來說,每逢佳節分隔兩地自然更加感觸。類似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也曾因九七回歸議題引起社會討論,細心回顧當時經驗,或許有助理解我們當前面對的趨勢。

提起移民現象,不少人都會想像搬到外國優哉游哉,住洋房大屋的悠閑生活,但事實上離鄉別井,到另一個陌生城市開始第二人生,並非人人都能輕鬆處理,特別在香港建立成熟事業,或者職業技能較難複製到海外環境的專才而言,需要放棄的代價就更高。

參考上一波「移民潮」,筆者找到相關的政府統計數據,發現有多達53.7%移民家庭,只在外國短暫逗留2年至5年就決定重新回港生活;海外居住5至7年返港的也超過20.5%,能夠真正移民10年以上的人只佔一成多,反映移民之後「水土不服」並非個別事件。

例如是英國,雖然容許香港人以BNO資格入境,但也規定必須要到當地居住滿5年後,才會獲准正式申請移民,可以說是一個「5+1」的年期機制,遺憾的是假如當事人無法適應,或者捱不到指定限期,根本連移民的基本門檻也缺乏,這點引起了筆者一些聯想。

筆者從事商用物業代理,每天也會處理大量的寫字樓租約,不知是海外普遍契約年期較長,還是本地租期太靈活緣故,香港的租約極少是「5+1」起跳,最短的僅1、2年,比較常見則是「3+3」形式,即是三年死約加三年生約,如此類推看過最長的租約達12年。

短如1、2年的租約,通常只是特定租客而設,譬如正在擴展的公司,對辦公室座位和樓面需求迅速增加,他們自然想簽短一些租約,方便隨時搬遷擴充;有像「移民」來港的海外企業,打算先投資1、2年,再看是否適應本地營商環境,他們亦只會考慮短期租約。

事實上,近年寫字樓市況相對低迷,累積租金跌幅已經深達20%,大部分一綫和新落成甲級商業大廈的呎租,亦已跌至非常合理的水平,形成筆者近日碰到的租客,不少也選擇簽9年甚至12年的長約,希望鎖定低廉的租金成本,有利他們在核心區長遠站穩陣腳。

這些簽訂長租約的企業,全部也很有計劃會留在香港發展,因此才可順應形勢、大幅壓低辦公室成本,節省租金,對生意無往而不利;當然,租期就和移民一樣很多時屬於個人選擇,每間公司背後考慮都不同,如果以一般而言「3+1 」或「3+2」都是理想方案。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