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資料顯示,在2021年第一季全球外匯存底數據中,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存底比重大幅上升至2.45%,持續刷新歷史新高,與近期比重下跌至不足六成的美元形成反差。

IMF在6月30日更新官方外匯存底構成數據至2021年第一季,期間人民幣外匯存底總額從2020年第四季的近2,694.91億美元,成長6.67%至逼近2,874.6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數據,規模連續10季成長。

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存底的占比也從2020年末季的2.27%增加至2021年首季的2.45%,季增幅0.18個百分點為2018年第二季以來的新高,該項數據也呈現連五季成長,持續創歷史新高。

IMF自2016年第四季開始單項列出人民幣占全球官方外匯存底的數據,在2016年第四季人民幣外匯存底總額逾907.77億美元,占比為1.08%,從當時到2021年第一季,人民幣外匯存底總額數據僅在2018年第三季較上季減少,占比則有過3次較上季衰退。

另一方面,美元在2021年第一季的占比回升至59.54%。美元近期在全球央行外匯存底占比有下滑跡象,在2020年第四季時美元占比僅為58.94%,創下25年來新低。IMF此前分析,數據反映出各國央行使用的其他貨幣對美元形成競爭,儘管美元仍居主導地位,但長期來看任何影響美元地位的變化都可能發生。

在2021年第一季,主要貨幣在全球央行外匯存底比重排名依序為美元、歐元、日圓、英鎊、人民幣、加幣、澳元。若與2019年第四季的占比相比,占比前幾高的貨幣是呈顯不增反降的現象,美元大幅減少了近1.2個百分點,歐元微減0.01個百分點,日圓持平,英鎊則微增0.04個百分點。反觀人民幣、加幣、澳元均有大幅成長,占比分別成長0.51、0.25、0.12個百分點,加幣至2021年第一季也呈現占比連四季成長,反映出上述貨幣在全球的話語權正在快速增加,應證全球貨幣結構正在轉變。

陸媒環球時報海外版引述摩根士丹利分析師2020年的預測,至2030年,人民幣在全球央行外匯存底的占比可提升至5%至10%區間,將超越英鎊、日圓,成為僅次美元、歐元的第三大貨幣。

Source

作者: HK i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