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法國出生率下降引發憂慮;巴黎股市表現良好,40種工業指數已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鼓勵民眾消費是振興經濟的關鍵;如何解決貧困地區幫派之間的暴力問題,擺脫困境成為當務之急等話題;佔據了3月12日出版的法國各報頭版主題的顯要位置。《十字架報》和《解放報》分別載文,披露了英國駐華大使的一封公開信引發北京強烈反響以及中國大增軍費的戰略發展目標。
英國駐華大使因發表公開信而受到中國外交部召見
首先,英國駐中國大使吳若蘭(Caroline Wilson)日前在英國駐華使館的微信官方賬號上,針對媒體自由的話題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受到中國外交部的召見。《十字架報》指出:中國對來自外部的批評表現得越來越強硬。3月10日星期三,北京譴責英國駐華大使的表述“缺乏邏輯”,以“傲慢的口吻推行所謂的西方經驗”,卻“不提及虛假新聞,以及英國媒體針對中國的不實報道”。吳若蘭本人則表示:外國媒體批評中國政府並不意味着他們不喜歡中國。
《十字架報》指出:最近數月來,中英兩國圍繞香港和新疆的人權問題分歧不斷。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播出針對維吾爾族婦女的一系列訪談節目後,在中國遭到封殺,這些維族婦女講述了她們在新疆再教育營遭到性侵丶強姦和酷刑的經歷。
與英國一起受到中國政府抨擊的,還有除新西蘭以外的丶勇於對中國提出批評的整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因提出對新冠病毒的來源展開獨立調查的要求,澳大利亞的許多產品對華出口遇阻。加拿大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則因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溫哥華遭軟禁而陷入緊張。加拿大國會最近認定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族人展開“種族滅絕”的動議再次導致緊張關係升級。
針對中國外交部召見外國使節的做法,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丶中國問題專家波恩達茲(Antoine Bondaz)指出:外國使節受到召見並非首次。然而,這次有別於過去的是,中國採取的高調,不僅公開召見英國駐華大使並在社交網絡平台上傳播。
報道指出:中國的做法不僅未能勸阻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還引發了歐洲國家的呼聲。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本周三表示:中國在新疆強迫維族婦女絕育,以及大規模關押維吾爾穆斯林的做法得到證實。(但是最高領導層的態度卻更為謹慎。總統馬克龍今年2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遭到嚴厲批評,在這次通話中,“維吾爾”一詞甚至根本沒有被提及。)
北京不斷試探美國底線
《解放報》刊出一篇對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負責人托馬斯–戈馬爾(Thomas Gomart)的專訪,這位專家對中國的軍事目標及中美戰略關係進行了解析。
首先,針對中國軍費增長6,8 %的現實,托馬斯–戈馬爾指出:自此,中國以每年超過26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成為僅次於美國(7300億美元)的全球第二軍費大國,遠遠超出其他國家。中國的戰略並非與美國並駕齊驅,而是優先發展某些領域。目標一:是將中國海變成中國湖,將美國驅趕出去。目標二:是最大限度地減小對海峽丶尤其是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為此,北京加強了在公海和可能成為軍事基地的戰略要地上的部署,正如它在吉布提所做的。目標三:則是網絡投資。
關於台灣,法國專家指出:多年來,北京試圖豎立一種觀念即:西方在中國海出現屬非正常現象。中美兩國可能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衝突。最大的未知,是美國的回應。托馬斯–戈馬爾認為:北京一直在測試美國的底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台灣是一條“紅線”,事關生存大事,北京已為之奮鬥做好了準備。而對美國來說,這並不關涉生存問題。
面對沒有軍事同盟的中國,美國最大的優勢是有着一個聯盟系統並有能力進行支配。美國最近試圖將中國問題列入北約議程的嘗試,就是例證。從理論上講,中國不受北大西洋公約影響,但北約卻決不能忽略其在歐洲和地中海地區不斷增強的勢力,即使這種影響力並不直接體現在軍事上。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生在中國海的一切直接關涉歐洲。
疫苗外交,中俄對抗的新軸心
此外,《十字架報》在一篇報道中披露了中俄兩國在關涉疫苗接種問題上的競爭局面。報道指出:在對中國不滿情緒加劇的背景下,該地區大多數國家已將接種疫苗運動的目光瞄向俄羅斯。如果說,莫斯科的利益是在一個長期受其控制的地區保持影響力的話,那麼對北京而言,現在必須面對的,則是正視大規模投資引發的民眾的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