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申請BNO簽證來英的朋友,經常擔心子女的英文程度追不上,但筆者兩公婆反而更擔心下一代的文化承傳問題。以往我們也不太重視過年的習俗,但移英後反而希望藉大時大節,可以保留小朋友對傳統文化的希冀及港人身份的認同。如何好好守護孩子的廣東話、繁體字、香港文化等成為重要課題。大家除了可選擇在家自執教鞭外,原來英國也不乏中文教學的資源,既然高手在民間,有需要時都可找外援幫忙,無謂破壞親子關係。
活用音樂藝術教中文 唱兒歌學「騰騰震」、「冇咁痕」
不少早已移居英國的香港人,已默默為我們二代移民的文化承傳而鋪橋搭路,包括擁有幼兒工作經驗、在2007年移居英國的Carmen Lee。她自成為人母後,便更覺要從小培育下一代對廣東話的興趣,但她認為英國坊間的中文課程都以傳統方法教學,偏重死背文法規則、死記生字詞彙,更經常要抄寫、默書,對於在英國出生以至成長的香港新生代來說並不吸引。
於是她在5年前創立了Little Panda Cantonese,租用倫敦東部的小學校舍開班教中文,由來自香港的註冊老師任教及編寫教材,為幼兒至12歲的學生提供以音樂、藝術等元素包裝的中文興趣班。教材內容以全廣東話及繁體中文教授,透過兒歌唱遊、繪畫、烹飪等活動訓練小朋友聆聽能力,老師還會運用兒歌教導學生「騰騰震」、「冇咁痕」等地道廣東話,讓他們更易入腦;同時學校以藝術創作引導小朋友如何用形容詞、擬人法等技巧擴充中文句子,豐富詞彙。除了以興趣班形式教中文外,學校亦會用中文教授數學及科學的學科知識,一舉兩得。
私校邀廣東話老師坐陣 教打麻雀英國人都嗌「食糊」
部份英國私校現已把普通話列入可選擇的學科之一,但有提供廣東話老師的學校就尚屬少數。位於倫敦東北邊的Langley School,就聘請了諳熟廣東話的中文老師,為來自香港準備應考GCSE或A-LEVEL的中文科(廣東話/繁體字)課程之學生備試。中文科老師以生動形式教學,她之前就透過香港電影分享,培養學生欣賞文學及電影作品之情操,並不時在中文課同場加映中式美食環節,大大提升同學們學習中文的動機。此外,學校更把中國國粹——「打麻雀」及中國文化列入課外活動,促進多元文化交流,鼓勵學生欣賞及尊重彼此的文化傳統;而這項課外活動亦大受當地學生歡迎,活動室的麻雀枱經常座無虛席,更不時聽到英國學生以字正腔圓的廣東話大聲叫「食糊」呢!
至於每年農曆新年,學校支援英文非母語學生(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student)的部門也經常舉辦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例如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發起的拉麵義賣籌款活動,現已成為學校每年農曆新年的指定節目,中外學生都會積極參與,更有醒獅表演。以往,中文科老師亦會在早會主持農曆新年問答遊戲,向學生送上糖果利是應節。
撰文、攝影:Sabrina@香港人在英國新生活
Facebook及MeWe專頁「香港人在英國新生活」版主,到英國做開荒牛,成立公關公司DDUK。與丈夫帶住一子一女,由零開始,一家四口,冇人冇物移居英國,展開新生活。
編輯:洪慧冰、鄒仲安
—————————–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